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言及之而不言

言及之而不言

第4章

?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孟敬子:也稱孟敬伯,姬姓,魯國孟孫氏第11代宗主,“三桓”之壹,名捷,世稱孟孫捷或者仲孫捷,謚號敬,是孟武伯的兒子,亞聖孟子的曾祖父。

? 孟敬子的祖父孟懿子及叔公南宮敬叔都是孔子的弟子,孟敬子的父親孟武伯及爺爺孟懿子都曾問孝於孔子,孔子給出的答案卻不壹樣。

? 曾子年輕孔子46歲,孔子去世時,曾子才26歲,所以,本文描述的內容應該是孔子去世後的事。從曾子的語氣中又可以斷定是曾子臨終時的事。

問:詢也!從口門聲,問的原義是詢問。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又如《書·仲虺之誥》:“自用則小,好問則裕。”

問又延伸出論難、考察、尋訪、問罪、探望等含義,如《詩·魯頌》:“淑問如臯陶。”本文的“問”就是慰問、探望之意。

問還有饋贈的意思,如《詩經-鄭風》:“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當時的壹句諺語。意為:鳥要死的時候,叫聲很悲切。人要死的時候說的話很和善。

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

暴慢:兇暴傲慢。如《管子·明法解》:“暴慢之人,誅之以刑,則禍不起。”

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與之相反的就是“巧言令色”。

出辭氣:指註意說話的措辭和口氣,該何時說,該說多少等,也就是說話時把握的度。

倍:反也,形聲。字從人,從咅(pǒu),咅亦聲。“咅”本義為“唾而不受也”,即“唾棄”,也指“擁護或反對所立之君”。

? “人”與“咅”聯合起來表示“擁護或反對某人”、“擁護某人”或“反對某人”。如《禮記·大學》:“而民不倍。”

? 本義:發音為 bèi 時:通“背”(反向,背向),也指叛背叛。如《荀子·大略》:“教而不稱師,謂之倍。”

? 後被假借為:增加跟原數相等的數,增強、加添,越發、更加等意。如《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

發音為péi時:指伴隨,陪伴,後用“陪”表示。

? 本文的“鄙倍”,意為:淺陋背理。

籩豆:即籩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制為籩,木制為豆。這裏的“籩豆”借指祭儀。

則有司存: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如《書·立政》:“惟有司之牧夫”。這裏應該斷句為:則有,司存。司存意為“執掌”、“職掌”。如《晉書·桓沖傳》:“臣司存閫外,輒隨宜處分。”

全文理解為: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對他說:“鳥要死的時候,叫聲很悲切。人要死的時候,說的話很和善。君子對做人的道理有三點,要特別註意:容貌嚴肅莊重就會遠離粗鄙傲慢;表情端正就會接近誠正信實;說話的時候註意措辭語氣,就能遠離鄙陋背理。陳設禮器之類的事情,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門會負責。”

? 孟敬子是來看望曾子的,並不是來討教學問的,而宗聖曾子卻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的對他進行了壹番教育。

? 歷史記載孟敬子為人任性、傲慢,生活奢侈,從曾子說話的口氣,可以看出,曾子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教導孟敬子,而且可以推斷:曾子不是第壹次,而是多次這樣勸導孟敬子,但是孟敬子卻充耳不聞。

? “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合稱為曾子的“三貴之道”,被後人奉為人際交往的準繩,是孔子人際交往,行為禮儀思想的拓展。

? 人與人交往,最先見的是容貌,然後是壹個人的臉色,再進壹步就是言語,所以曾子強調與人交往的三個步驟:“容貌”、 “顏色”、 “語言”,這是壹個人做人的基本修養。

? 孔子曾說:“貌思恭”、“出門如迎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就是人際交往的第壹步:動容貌。

? 人際交往時,如果壹副毫不正經,輕浮散漫的樣子,肯定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人際交往中會吃大虧。

? 那麽,如何“正顏色”呢?孔子曾說:“色思溫”。臉色要溫和,巧言令色是不可取的,那個“色”是不正之色,是“邪色”。

? 子貢曾贊揚孔子交際時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排在第壹的就是“溫”,態度溫和可以讓人有如沐春風般的親切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瞬間就拉近了。

? 有些人在交際時,不註意自己的臉色表情,或者冷若冰霜,或者不該笑的時候亂笑,甚至笑得讓人捉摸不透,讓人感到害怕。這是人際交往的大忌。

? 如何做好“出辭氣”呢?孔子認為,“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 還沒到說話的時候先說,叫做急躁;到了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言,叫做隱藏;不看別人臉色就隨便說話,則是睜眼瞎。

? 孔子告誡我們,人際交往時,說話要註意語氣、措辭,還要言而有度,噪、隱、瞽都不可取。

? 說話是壹門藝術,溝通是壹項技巧。如果妳在壹個團隊中無法處理好與同事的人際關系,那麽在開展工作時妳將寸步難行。

曾子認為:作為壹個領導,要端正態度,處理、溝通好各種人際關系,把握原則,明確方向就可以了,至於具體的事情,要有各個專門的部門去負責。

? 現在有很多領導,喜歡越俎代庖,不懂裝懂,喜歡苛責、橫加幹涉下屬,這樣不但勞而無益,而且是非常有害的,值得我們註意。

子產聽政和樂正子為政

? 孔子對鄭國賢相子產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惠人”、“古之遺愛”,然而,孟子卻對他頗有微詞。

? 《孟子》中記載壹件事:子產治理鄭國政事時,非常愛民,他曾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幫助人們渡過溱水和洧水。

? 孟子說:“子產仁惠卻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十壹月份把走人的橋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車的橋修好,百姓就不會為渡河發愁了。

? 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時讓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壹個個地幫別人渡河呢?治理政事的人,想討好天下每壹個人,那麽時間也太不夠用了。”

? 曾子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為證者不應該把什麽事都自己包攬,應該有各個部門分工負責。

? 有壹次,魯國國君打算讓孟子的學生樂正子住持國政,孟子說:“我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睡不著覺”。

? 孟子的另外壹個學生公孫醜問:“樂正子能力出眾嗎?”孟子說:“不出眾”。

? 公孫醜又問:“那麽,他有智慧和遠見嗎?”孟子說:“沒有”。

? 公孫醜問:“既然如此,他壹定是見多識廣了吧?”孟子說:“也不是”。

? 公孫醜疑惑地問道:“那麽,老師為什麽高興成這樣呢?”孟子說:“因為樂正子喜歡做善事和聽取善言”。

? 公孫醜納悶:“僅憑這些,就可以治理壹個國家了嗎?”

? 孟子回答說:“別說壹個魯國,這都足以治理整個天下了。如果壹個人喜歡做善事、聽善言,那麽四面八方的人都會從千裏之外趕來,把所有的善事和善言都告訴他。

? 假如壹個人不喜歡做善事、聽善言,那麽,人們就會說:‘他很自以為是,總是以為自己知道了所有的善事和善言。’

? 他會誌得意滿地流露出驕傲的聲音和臉色把人拒之於千裏之外,有識之士被拒絕後,那麽,那些進獻讒言,和慣於阿諛奉承之人就乘虛而入了。

如果整天和這些諂媚小人待在壹起,還能治理好國家嗎?

孟子認為,為政者只要有德就可以了,有德就會吸引人才過來,正如孔子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而眾星拱之”。

聚攏人才後,把人才正確利用起來,具體的事務交給具體的人去做就可以了。

  • 上一篇:酷狗怎樣截取壹段音樂
  • 下一篇:嫁個石油工人好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