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風雲”風雲,緊急升空

“風雲”風雲,緊急升空

作者 周亞非

1988年9月7日淩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我國第壹顆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創造了三個第壹,第壹顆中國的氣象衛星、第壹次公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另壹個第壹是我加的,是第壹次以現場解說的形式報道發射實況。

風雲壹號A星是中國研制的第壹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是試驗型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淩晨4時30分19秒,風雲壹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1988年10月15日失效,運行39天。‘風雲壹號’氣象衛星的首次發射成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

後來,該電視新聞被評為當年全國好新聞壹等獎、全軍新聞壹等獎。獲獎是始料未及的,據說是較大的獎,也是我東渡歸來,從事短暫軍事電視新聞工作的高光時刻。不久後我工作的單位將改為文職,為了授銜,也因極舍不得已經近20年的軍旅,我離開了這個崗位。因為離開新聞專業,獲得的大獎沒有成為今後評職稱的依據條件,但有人據此獲得新聞類高級職稱而從此風生水起。

研發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已具備接收國外衛星雲圖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圖像,並未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或推算出各種氣象要素,沒有充分開發其利用價值。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氣象部門引進了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不及如今個人電腦百分之壹的“大型機”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下苦功夫,熟練掌握了衛星資料定量處理技能。研發歷程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中央氣象局(中國氣象局原名)等單位的代表時指示,壹定要采取措施,改變落後面貌,應該搞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2月16日,衛星研制任務下達到剛剛組建的上海航天基地。 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壹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壹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 1985年,得益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發展中國家的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自主開發了壹套完整的衛星資料處理系統,為風雲壹號地面系統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風雲壹號發射前半年,包含14個軟件包、40萬條程序的風雲壹號地面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正式開發完成,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軟件日益進步的同時,硬件也在全速構建,自1974年起,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始組織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經過兩年選址、8年建設,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地氣象衛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風雲壹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通過國家驗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風雲壹號A星通過評審出廠,運往發射基地。 這是風雲壹號A星發射成功後提供的首圖

那是1988年的9月4號壹早,我們趕往北京西郊機場搭乘執行任務的專機前往五寨機場。到達西郊機場時已經人頭攢動,當時搭乘專機是沒有機票的,只見時任司令部辦公室秘書的孫保衛手中拿壹摞紙質名單,於是我們上前詢問我們的名字居然沒有?原來同行的江海同誌前些天電話報名時說的是中央臺記者站兩人,被後來成為壹方諸侯的孫保衛同誌理解為CCTV派來的人,壹個小插曲差點沒能登機。通過安檢門走向停機坪,是壹架空軍的圖-154,又見旁邊壹架從未見過的漂亮的小型噴氣式飛機,據說是挑戰者號專機,是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親臨發射場。這是百度百科描述的發射經過1988年9月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衛星發射進入倒計時,發射塔上,運載火箭燃料加註完畢。西至喀什、南至海南的測控網站,也已全部打開。指揮員發出命令:“5小時準備!”就在這關鍵時刻,發射控制中心的控制臺上,突然失去了A星所有的遙測信號。指揮部不得不決定停止發射。 我們的計劃是當天下午完成拍攝任務即乘專機返回,爭取能趕上7點的新聞聯播,如果趕不上就上10點的晚間新聞,是下策;出發前天與中央電視臺軍事部新聞組負責人韓金渡同誌商定的拍攝方式和播出方案。誰知突發狀況,衛星故障,發射無期,唯有等待;劉副主席及科工委的領導都在等待。候機時遇到的被邀請參觀發射的總政軍紀委的同誌,及各路人馬都只能等待。開始時,基地招待所餐廳的自助餐還算豐富,後來改成了幾菜壹湯的桌餐,記得到了第三天餐桌上就只有簡單的蕎麥面和簡單餐食了。突然來了這麽多人物,地處晉北貧困山區的基地供給保障有限,太原采購的車未歸……等待時間之久,是始料未及的。來自方方面面的人,除了等不了地離開了。基地安排了參觀,發射場、總裝車間……岢嵐縣城,到處是湧動地人群,在那壯觀的發射豎井爬上爬下,雖然是已經放棄的工程,仍可見當年的刻苦攻堅。還見到發型和著裝都很整齊講究的當時的航天部部長林宗棠和大家壹起攀爬著。突發狀況,措不及防,各路參觀及工作的人太多,只能住下,不太大的基地招待所住得很滿。發射的前夜,我們的雙人客房又搭了個折疊床,壹問是中辦的壹位處長,見我們壹人壹床沒有給他讓位的表示,壹臉的疑惑地走了,估計這位從未受到過這樣的待遇。誰知我們熄燈後他又回來了,只能睡在折疊床上,好在睡不了幾個小時了。焦急等待,因為火箭已經加註,加註的燃料是有腐蝕的,火箭只能堅持72個小時;終於等到好消息,通信鏈路修復、7日淩晨有發射窗口。淩晨三點按照我們提前查看過的路線和在發射塔架對面山坡的最佳拍攝位置,並按照商定預案順利到達拍攝報道地點,壹切準備就緒,只等壹聲號令!我在心裏壹直默念著醞釀了許久的拍攝手法和聲音的控制,因為火箭發射升空時的巨大轟鳴聲可能會引起自激***鳴,需要我壹手操作攝像機拍攝同時壹手調整錄音旋鈕控制音量,待火箭起飛後聲音遠去,再騰出壹只手操作掛在胸前的相機連續拍攝幾張照片,壹氣呵成。火箭緊急升空遠去,消失在黑夜。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氣味,基地陪同的同誌讓我們迅速撤離,告訴我們燃燒後的火箭燃料有劇毒。準備好的那輛北京吉普沖出煙霧迅速撤離。忘記是哪個工種的壹個基層的女同誌因有急事去基地想搭我們的車,情況緊急不容久留,我們的車已經滿員只能超載了,深秋的晉北夜晚天寒都穿著大衣,車後座裝不下四個大人,於是只能讓她坐在我的腿上,壹路顛簸中回到基地,她是再三感謝,突然回想起來都是趣事。北京時間1988年9月7日淩晨4時30分19秒,中國國第壹顆氣象衛星“風雲壹號”A星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901公裏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姿態控制系統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對地球的初始捕獲。隨後,國內衛星首次使用的折疊伸展式太陽帆板按預定程序解鎖、伸展,為整星提供能源。按程序掃描輻射計的四個可見光通道順利開通,探測信息經過衛星傳輸信道源源不斷地發往全球氣象衛星地面站。至此,第壹顆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接收圖像

1988年9月7日,“風雲壹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由於是淩晨,天還沒有亮,光照條件差,可見光通道圖像是黑的,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1988年9月7日6時9分,資料處理系統的圖像終端上,出現了氣象衛星發回的第壹幅雲圖照片。這是壹幅蘇聯、亞洲地區上空的衛星雲圖照片。在場的專家們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初步表明中國第壹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有較好的技術性能。 3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該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壹號A星提供的首圖。 衛星失效1988年10月15日下午,“風雲壹號”A星傳回的圖像發生扭曲,證明衛星沿滾動軸方向嚴重偏轉,衛星姿態失控,導致整個星失效,衛星未能達到考核壽命半年的要求。這時,距離該衛星升空39天。 研發團隊總設計師:孟執中。工程總師:任新民。 功能參數衛星本體是1.4 1.4 1.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六塊太陽能帆板,衛星總長度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軸定向穩定,衛星高900公裏,傾角99 ,周期102.86分鐘,每天衛星繞地球為14圈。衛星攜帶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它有五個通道,用於獲取晝夜可見光、紅外雲圖,冰雪覆蓋、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溫度等。衛星資料發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傳輸(HRPT),低分辨率圖象傳送(APT)和延遲圖象傳輸(DPT)。

衛星意義

1989年1月,國防科工委召開了“風雲壹號”氣象衛星首次飛行試驗技術總結會。時任中央氣象局局長鄒競蒙講道:“無論從中國的空間技術的發展,還是從中國的氣象科學技術發展,‘風雲壹號’氣象衛星的首次發射成功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壹,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第壹次打成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第二,‘風雲壹號’第壹顆衛星在中國國內首次采用了不少先進的關鍵技術並首先得到了考核,例如可伸展的大面積折疊式太陽電池陣,反作用飛輪全數字的姿態控制系統,首次使用了磁帶機記錄雲圖信息,首次采用了五通道掃描輻射計,而且實現了輻射致冷技術; 第三,可見光雲圖質量很高,博得國內外的良好評價。” 風雲壹號A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壹筆,是中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從此,中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 歷史 ,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衛星體系。在風雲壹號A星研發過程中,中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面應用系統,為後續改良和創新打牢基礎;形成了壹支有實力的研發隊伍,成為日後研發壯大風雲衛星家族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後來風雲衛星在軌服務時間普遍超過衛星壽命期,甚至運行長達10年的基礎所在。這位鄒竟蒙局長是著名民主人士鄒韜奮的兒子,也是曾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弟弟,1999年初,壹日自駕前往雙榆樹當代商場遇到壹夥毛賊企圖搶劫在與之搏鬥中遇刺死於非命。悲乎!

發射升空了,各路人馬集合在招待所時天色漸漸亮了,大家在壹起互致慶賀,並合影留念。人群中見到我家鄰居剛來基地任政委的馬奔叔叔於是合影,見到我們政治部的組織部部長羅健,他看到我掛著相機便請我幫他與他的老同學合影,後來發現是時任上海市秘書長的曾慶紅,風雲壹號是上海航天局研制的。發射成功,歡天喜地,早餐就會餐上酒。按照報道計劃,發射成功後請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講幾句話,配合發射升空後。於是我們與丁主任的蘇秘書聯系,因為主任從不接受電視采訪,因為我曾經幫蘇秘書調過電視算是熟悉,人稱說話挺沖的蘇秘書沒有當面回絕。後又幾次三番地請示,丁主任答應對著攝像機講壹段我們準備的稿子,主任是認真的,看他壹直在背誦。拍攝是順利的,我能從攝像機的尋像器中可以看到主任的面部在抽搐,原來領導也緊張。錄像同時江海同誌跟主任說能否發射成功後即飛回北京,爭取當天晚上7點的新聞聯播讓全國人民都知道當天的發射成功了。丁主任說妳們找謝光副主任他在這裏負責,原來他是主要陪同軍委劉副主席。專機計劃是要飛兩個航次,壹個是飛北京送觀摩和參試的諸侯、工作組、新聞媒體等,另壹個是送任新民老總去西安看數據。我們壹幹人馬坐在五寨機場停機坪的草地上,等待起飛。從壹點等到四點,心裏焦急,軍報記者李亞丹大姐直接躺在草地上,她是曾經旅法勤工儉學的原四川省委書記李大章的女兒,她弟弟原總政文化部的李忠後來成為我的朋友。李兄曾經放棄做官,要求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當個編輯的舉動,被總政領導表揚。現在姐弟倆都在美國。我們聚在壹起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部的記者潘紅星講他曾經的戰友的壹起驚心動魄的劫機事件,焦急地等待著。後來潘臺長隨他的同事劉長樂去創建了鳳凰衛視。終於有消息,秦嶺大雨有霧先飛北京。到達西苑機場已經5點多了,登上準備好的車,直奔中央電視臺,好在提前準備好了車證、記者證,下車直奔三樓軍事部那僅有兩個房間的辦公室。妳怎麽才來?以為不來了。聯播馬上就要開始啦?老韓壹連串的問話。我答是剛下飛機就趕來了,我的片子不用編,按順序拍的。好吧,趕緊去二樓看看吧!新聞部在二樓,老韓派壹同誌送我去的,此後再沒有見過此人,也不記得姓名,估計是實習的。馬上就要開始聯播了?晚間吧?值班總編說。我還是說按順序拍的,不用編的。交給張宏民吧。壹會兒張配了壹句話出來: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總編看了壹下樣片,國內最後壹條吧。張宏民興奮地說:這才叫新聞!問我妳怎麽不解說?於是模仿著江海的安徽口音。我說只有我們兩人,他不會操機。總編說妳可以送太原用衛星傳過來?其實基地距離太原還有幾百公裏呢。走出有武警守衛的新聞采編播出大廳,從士兵的眼神中發現,我身上的軍大衣和9月初的時令是那麽不相稱,走到壹樓大廳時電視墻上傳來新聞聯播開始的音樂,7點整!緊張的心壹切釋然,腳步壹下輕松起來。這次任務的完成令我難忘,運籌計劃好每個環節,事情總是能辦好的。如今發達的衛星通信,網絡傳輸,5G直播都不在話下,這與30年前的電視技術不可同日而語了。

風雲插曲

1988年10月是科工委成立30年的紀念日,表彰了壹批模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的懷仁堂接見,我們也提前準備和提前到達了。參加接見的中央首長有最先到達的國家副主席王震,科工委政委伍紹祖曾任王老秘書上前問候寒暄。遲壹會兒楊尚昆主席來到休息室,豪爽的大嗓門兒,我遲了壹點。這時領導來了,丁衡高主任走向領導報告說,風雲壹號衛星搶救無效失控了,我們向中央寫報告。領導雲淡風輕地說,科學試驗嗎,這沒有什麽。丁主任還想說什麽,只能打住了。(風雲壹號失控是10月15日,這次接見應該是之後的16日。記得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也有照片,沒在我的雲盤裏,回北京再找補)這次中南海接見完後,我們又是壹系列的報道,其中就有到我國兩彈壹星的統帥聶榮臻元帥駐地,聶帥剛剛寫了壹首詩,歌頌國防 科技 成果。這是我的風雲壹號發射經歷,也是短暫從事軍事電視新聞報道工作時的壹段經歷,不久就離開了這個領域,30多年過去,至今回憶起仍然很有趣。那時年輕無畏,單純無邪,壹切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青春無悔,應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吧。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海南貓冬,閑暇時光,回首往事,躍然紙上,分享親朋,其樂融融。

2021年2月28日,在海南龍棲灣補記

  • 上一篇:聯通地王卡的定向流量包含了哪些?
  • 下一篇:《紫玫瑰》電視劇中所有歌曲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