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

世界未來學會主席、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康尼什曾說過,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1800-1850可以稱之為快速變遷時期;自1950年以來,我們的星球經歷了壹個劇烈變化的時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變革的步伐進壹步加快,可以稱之為“間歇性變革時期”。社會和人類能力的飛速發展,確實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宏觀領域,人類制造的太空探測器飛出了太陽系,微觀領域,我們深入到了原子核內部的研究,並將成果應用於解決能源問題和武器制造。人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這種發展,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我們的未來會越來越光明。

然而,從本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的進步產生了種種懷疑,人們越來越感到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和道路難以為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評估和反思我們過去所走的發展道路。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需要在價值觀、文化、文明方式上進行更廣泛、更深刻的變革,尋求壹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明智的選擇。

人們對自己的發展產生懷疑,主要是因為傳統的發展模式給我們造成了種種困難和危機,已經開始危及人類的生存。(1)資源危機。工業文明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資源(如金屬礦、煤、石油、天然氣等。).據估計,地球上(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可以使用長達120年,或短至幾十年。水資源短缺也很嚴重。地球上97.5%的水是鹽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而且這種水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缺水國家。中國70%以上的城市每天缺水10多萬噸,約3億畝耕地受到幹旱威脅。由於常年使用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2米。(2)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沙”這個詞的意思是“很少的水”。水是生命的條件。人體70%是由水組成的。沙漠意味著死亡。由於大量的森林砍伐和對草原的嚴重破壞,世界上沙漠和沙漠化的面積已達4700多萬平方公裏,占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以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擴大。(3)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環境汙染包括空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固體汙染、農藥汙染、核汙染等。因為工業化燃燒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減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造成了溫室效應。結果是氣候異常,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據統計,到200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2.7-8.1℃,由於大量使用氟利昂作為制冷劑,南極臭氧洞正在擴大。據估計,南極春季的臭氧層已經比15之前薄了50%。(4)物種滅絕和森林面積減少。因為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燒,每年會減少4200畝。照這樣下去,到2030年就會消失。據估計,地球表面有67億公頃的森林,60%的陸地面積被森林覆蓋。到了20世紀80年代,已經下降到26.4億公頃。由於叢林的減少,每天有50-100種生物在地球上滅絕,其中大部分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當代的各種危機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西方工業文明的傳統發展道路是以破壞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的道路。人類走到了壹個十字路口,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選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類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980年3月,聯合國大會首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壹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標誌著壹種新的發展觀的誕生。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後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它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出保護環境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第1987號文件是在聯合國大會第四十二屆會議上通過的。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來自183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包括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闡述了可持續發展40個領域的問題,提出了120實施項目。這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實踐的壹個轉折點。1993中國政府制定中國議程21世紀落實聯合國大會決議,其中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未來和下壹個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實施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標。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的是使社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人類能夠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統是壹個生命支持系統。如果它失去了穩定性,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都無法生存。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節約資源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生產和經濟活動中要控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速度也要保持在其再生率的限度內。應該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解決經濟增長問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與環境二元經濟模式,建立經濟與環境內在統壹的生態經濟模式。

(1)生態生產流程。在生產過程中,建立無浪費、少浪費的閉路循環技術體系。傳統的生產過程是“原材料-產品-廢棄物”模式。這裏所追求的只是產品,而加入到生產過程中的與產品無關的東西,則作為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在生態模式的生產中,廢棄物成為另壹個生產過程的原料,被循環利用。閉路循環技術系統不僅節約資源,而且減少汙染。在生物資源開發上,應該是“養雞生蛋”,而不是“殺雞生蛋”。

(2)生態經濟運行模式。要用經濟機制刺激和鼓勵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因素作為經濟過程的內在因素。因此,首先要重視社會能量轉換的相對效率,並將其作為評價經濟行為的重要指標之壹。新經濟學要根據凈能耗來衡量生產過程的效率,把利潤和能耗掛鉤。第二,“自然價值”應包含在經濟價值中,形成“經濟-生態”價值的統壹。這裏要把資源的“自然價值”作為輸入產品成本的重要參考數字。資源的價值應該遵循“稀缺即珍貴”的原則。隨著某些資源的減少,資源的自然價值會更高,用這些資源制成的產品的價格也應該更高。這種經濟機制可以抑制有限資源的浪費。第三,我們應該建立抑制環境汙染的經濟機制。我們應該看到,壹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幹凈、優美的環境本身就具有“環境價值”。因此,破壞環境的活動應被視為產生“負價值”的活動,受到經濟上的懲罰。比如,汽車的成本不僅要包括資源的自然價值、原材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還要包括汽車生產過程中環境破壞的“負值”,以及汽車消費中可能發生的環境汙染(如汽車排放的尾氣造成的空氣汙染)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這些都要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這樣就會對破壞環境的經濟行為形成抑制作用。

(3)生態消費模式。傳統消費模式也是非生態消費模式。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生產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因此,生產不斷創造新的消費品,通過廣告創造不斷變化的消費時尚,誘導消費者接受。大規模生產需要大量的消耗,因此,浪費的非生態生產造成了浪費的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追求的不是簡單而是美好,不是物質而是形式,不是厚重而是單薄,不是內在而是外觀。這種消費模式的反生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追求壹種所謂的“壹次性”消費模式。大量壹次性用品的出現不僅浪費自然資源,而且汙染環境。以壹次性筷子為例:中國每年向日本出口200億雙壹次性筷子,相當於40億立方米的木材,內地的消費量也不少於這個數字。因此,林業專家警告說:“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將會危害我們的後代”。我們很多消費品在還能用的時候就被拋棄了,因為已經跟不上消費時尚了。在服裝消費上最為突出。第二,消費中追求所謂的“深加工”產品,也違背了生態學原理,尤其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定律)。所謂的“深加工”產品,只追求形式上的翻新。每加工壹次原材料,都會損失壹些能量。在食品的重復加工過程中,不僅浪費能源,而且由於添加了各種化學添加劑,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有些深加工的商品屬於不同能級的轉化,浪費的能量更多。比如用谷物餵牲畜,把植物蛋白轉化成動物蛋白,浪費的能量更多。“吃谷物餵養的牲畜造成的能量損失如下:家禽70%,牛90%。”同時,過量食用高脂肪食物也會危害人的健康。“根據目前的估計,自然長壽年齡約為90歲,但大多數美國人至少少活20年。這些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濫用,高脂肪是40%的男性癌癥患者和60%的女性癌癥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

總之,現代西方工業文明形成的發展模式是壹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必須有革命性的變化。當然,在全球經濟趨於壹體化的今天,壹個國家不可能在壹夜之間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當代人類面臨的困難是全球性的,因此只有通過全人類的長期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發展倫理學的概念是針對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而提出的。這些新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各種困境和危機。發展倫理學試圖為解決這些新問題提供價值論和倫理原則與規範。要解決這些新問題,必須研究以下兩個方面:壹是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傳統發展模式和道路進行評價和反思,探尋造成這些問題的價值論根源;第二,新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模式)要進行倫理規範。這些都是發展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壹個成熟的發展模式要永遠保持其合理性,不僅要有動力機制,還要有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付出本來可以避免的代價。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是壹種只有動力機制而沒有自我約束和自我評價機制的發展模式。正如美國學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說,“我們最嚴重的單壹危機主要是在工業社會的意義上。我們已經相當成功地解決了“如何”之類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我們對“為什麽”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困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沒有人明白什麽是值得做的。我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卻迷失了方向。因此,對“發展的終極目標(價值)”的探索成為發展倫理學的首要核心問題。

如果不明確發展的終極目標,很多人不服氣,會說“為什麽不呢?發展是為了過上更幸福的生活!”發展就是活得開心,這也不錯。然而,讓我們進壹步問:什麽是真正的幸福?人很難說清楚。與舊社會相比,改革開放前我們覺得很幸福,但與21世紀相比,他們覺得不幸福。妳去舞廳玩了壹晚上,覺得無比開心,我卻為此心煩。所以,沒有人能說清楚什麽是幸福。現代工業文明的幸福觀把聚斂財富和揮霍財富視為幸福,把舒適的生活視為幸福。所以,現代工業文明形成的發展路徑,無非追求兩個目的:壹是盡可能多地吸收物質財富,拼命消耗;第二,在技術的發展上,盡量用外部自然力和人體自然器官的活動代替人力(用汽車代替腳,用機器代替人類勞動,用藥物代替身體的抗病功能等)。).我們再進壹步問:這樣的發展值得嗎?這時候我們就接觸到了“終極價值”的問題。這也是傳統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導致當代困境和危機的癥結所在。這種發展模式首先追求的是積累和消耗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其後果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因為它的消費追求不是有利於人的健康生存,而是感官刺激,與人的生活原則相沖突。且不說煙酒等消費品的生產和消費直接危害人們的生命,就連那些標誌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高脂肪食品也間接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們為了滿足口中的“快樂”而大吃大喝時,因高脂肪攝入而引發的肥胖、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文明病接連發生。癌癥的發生也與高脂肪攝入有關。這種發展觀的第二個追求是試圖用外在的自然力來代替人體自然器官的主動功能。這種發展的價值追求也直接違背了生活原則。人體重要器官的功能按照“竭棄”的原則變化。當人用藥物代替人的免疫功能時,人的免疫功能就會降低;當人們使用空調生活在不冷不熱的環境中,抵禦冷熱的能力會降低;當人們開車出行時,跑步、心臟和血液循環的功能也會降低。這樣,片面追求用外部自然力替代人體器官,必然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

通過對發展終極價值的追問,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人類正在面臨的種種危機,本質上都是傳統發展模式的意義(價值)危機。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壹個問題:這種發展對於人類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是否值得?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人類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是發展倫理的終極衡量標準。它包括以下重要命題:

第壹,“全人類的利益高於壹切。”當代科技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地球就像壹個村莊(地球村)。全人類都在同壹條船上航行,每個人的不當行為都可能影響人類的生存。因此,發展倫理學要求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等局部利益要服從於人的利益。我們應該以人類的生存利益為準繩來控制我們的不正當欲望。

第二,“生存利益高於壹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人類生命的支持系統,能否維持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平衡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因此,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是我們所有人類行為的最高和絕對的極限。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應以能維持生態環境穩定平衡為限。可再生生物資源的開發應限於生物資源自我繁殖和生長的速度;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汙染也要控制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限度內。

第三,“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應侵犯後代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則。我們的地球不僅屬於現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我們不僅不應該侵犯他人的權利,也不應該侵犯後代的權利。

這三個命題是倫理學的三個基本價值原則和倫理原則,在發展中的壹切倫理關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裏只能舉幾個例子來簡單說明壹下。

(1)公平與效率問題是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尖銳問題。它的解決應該基於倫理。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涉及到倫理道德的發展。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允許分配上的差異並不意味著不公平。公平的概念不等於“利益均等”。但是,這種差異不能無限擴大。將差異控制在壹定範圍內是公平的。但是,如果這種差異超過了壹定的限度,以至於大多數人無法從發展中受益,公平就會轉化為不公平。因此,鄧小平同誌還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走* * *與富裕的道路,這是我們最終的價值取向。

(2)關於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也需要倫理基礎。首先,為了整體利益,為了全人類和子孫後代的利益,付出局部的、暫時的代價,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原則的。但是,為了局部和眼前的利益而犧牲整個人類和子孫後代的生存利益,是違背倫理原則的。

(3)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原則也反映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1991年6月的《北京宣言》指出:“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惡化負有主要責任。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以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過度消耗世界自然資源,對全球環境造成破壞,發展中國家受害更為嚴重。”因此,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和保護環境。此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應遵循平等、公平和公正的倫理原則來解決所有爭端。這應該也是壹個發展倫理的問題。建立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應該是發展倫理中的公平、平等和正義原則。

(4)“浪費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是不道德的,不管這些資源歸誰所有”。這應該是發展倫理學的壹個重要倫理原則。因為這些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的合理利用直接關系到全人類和我們後代的生存,我們必須超越傳統的所有權觀念,不能認為這些資源在我們國家可以隨便揮霍,也不能認為這些財產屬於我,我就可以隨便浪費。“我們每個人使用的能量越多,我們身後所有生命可用的能量就越少。這樣,最高的道德要求就是最小化能量消耗。”

(5)當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也需要評價和規範。這也是發展倫理學的重要內容。當技術發展到可以毀滅地球進而毀滅人類自身的地步,我們就應該堅持“我們能(有能力)做的,不壹定是我們應該做的”的倫理原則。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對每壹項科學發現及其在技術上的應用進行評估和規範,使其在不損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技術倫理也是發展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一篇:達契亞系統將您的智能手機用作汽車的信息娛樂屏幕
  • 下一篇:陽春旅遊景點大全介紹圖片 陽春旅遊景點大全介紹圖片欣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