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不是被神話了?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不是被神話了?

我以為“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演義當中的諸葛亮是神。魯迅先生說得非常正確,諸葛亮是中國造神運動的結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研讀三國演義和三國誌,我個人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

1、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祎、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壹面,而不能統馭全局,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壹。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壹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壹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不能知人善任。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衰敗。

3、隆中對的戰略錯誤。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了占據荊州、奪取巴蜀占據漢中以為更本,然後以圖中原的戰略構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壹點,只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況荊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即使荊州不丟,問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國有方、馭軍無能。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軍事方面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壹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壹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歷史就有可能改寫。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壹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壹個“失敗的英雄”。

5、窮兵黷武。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壹個。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征南、征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雕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剛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賬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壹舉可定也。”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我曾研究過當時的三國形勢圖,此計謀確屬出奇兵之計,後來確實證明夏侯懋無謀,若按此計,三國的形勢將會發生大的變化。首次北伐失敗後,其後的五次北伐已再無此可能,因為魏國的統帥已換成深通軍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論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政治家、軍事家,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風,受到歷代的壹致好評。在現代也非常需要向諸葛亮這樣的治國人才。

其中,《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對其的評價引起了後代的許多爭論。陳壽在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為人、執政、治軍的能力後,稱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如此壹來,諸葛亮是否還能稱為軍事家呢?本文根據歷史的真實情況就此作壹分析。

壹、 諸葛亮指揮的主要戰役

諸葛亮壹生所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均發生在劉備去世後(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諸葛亮南征戰役

2、 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戰役(祁山)

3、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戰役(陳倉)

4、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戰役(武都、陰平)

5、 諸葛亮反擊魏第壹次攻蜀戰役(漢中-隴右)

6、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

7、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五丈原)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基本上負責壹些外交遊說、行政治理、參謀和戰略方針方面的工作,從未指揮大兵團進行作戰。而在劉備去世後,直到諸葛亮去世,蜀國的主要軍事行動基本上都是由其親自指揮的。

應該說劉備的識人能力在三國時代與曹操、孫權並列第壹,馬謖就是壹個極好的例子。終劉備壹生,沒有派諸葛亮指揮過壹次重要戰役,應該說,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的指揮作戰水平是在自己、龐統和法正之下的。而後來將兵權交給諸葛亮也是因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緣故。在指揮作戰水平的水平上,諸葛亮可能與魏延不相上下,這也是魏延壹直感嘆自己的才能無處發揮的緣故吧。

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尚書、尚書令等國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諸葛亮僅是壹個軍師將軍,而魏延為鎮軍將軍、漢中太守,因此在劉備眼裏,獨立統兵作戰的能力魏延高於諸葛亮、也高於張飛等其他大將。因為當時蜀國的危險只來自漢中方向。這壹方向的統兵大將就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了。

二、歷次戰役簡評

1、 諸葛亮南征戰役(公元225年)

此次戰役平定了蜀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叛亂,保證了今後北伐戰爭中後方的穩定。當時由於西南屬於荒蠻地區,少數民族人數不多,軍隊也沒有受過什麽正規訓練,加之采取了馬謖軍事為輔、政治為主的策略,並由包括李恢、馬忠等將領***同分三路進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凱、朱褒和孟獲的叛亂。此次並沒有發生什麽大的軍事作戰,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險阻、氣候、水土等困難,無法反映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所謂七擒孟獲的事情,不見於《三國誌》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或許擒獲後又釋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並不是終諸葛亮壹生南方都很穩定,諸如馬良、張翼均在諸葛亮在世時進行過平定南方再次叛亂(公元233年)的行動。同樣的工作,在吳國基本上是派壹位得力將領就可完成。在魏國,突擊烏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團殘余的戰役卻是由曹操親自指揮的,應當說是長途奔襲戰的典範吧(壹戰就將蹋頓單於的數萬騎兵全部殲滅)。

2、 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戰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戰役的開始階段形勢很好,應該說是歷次北伐中形勢最好的壹次。但由於諸葛亮連續犯了若幹的錯誤:用人不當、對戰局判斷不準、缺乏互相策應、部署失當等,導致此戰最後成為歷次北伐中失敗最慘的壹次。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10多萬人,其中東路由趙雲、鄧芝率領約壹萬人,出箕谷作為疑兵吸引魏軍於關中地區;諸葛亮自率9萬兵馬出祁山,準備攻占隴右地區。諸葛亮此前沒有采納魏延的率精兵突擊長安的建議,因為其壹開始就已經制定了先占領隴右在逐步進攻關中的戰略。蜀軍調集了當時能調集的所有主要將領(魏延、趙雲、鄧芝、馬謖、吳壹、王平、高詳、李盛、黃襲等)和絕大部分機動兵力,準備趁魏國忙於東線戰事時,在西線壹舉成功。

魏軍:前後***有6萬人投入戰鬥。其中張郃率主力野戰兵團五萬人進攻隴右的蜀軍,曹真率數千人防守秦嶺各谷口,隴右各郡數千人馬堅守各主要戰略要點。戰前,由於自劉備去世後5年來此戰區壹直沒有大的戰鬥,而在魏、吳前線卻戰事連連,因此魏國在本地區僅有不到壹萬兵力收縮於主要戰略要點進行戒備。戰區司令為沒有領兵作戰經驗的駙馬司馬琳。直到蜀國即將進攻時才匆忙派大將軍曹真替換了司馬琳。而張郃實際為魏國的戰略預備隊,這可以從其壹會在荊州、壹會在雍州反復奔忙中得到證明(見《三國誌——張郃傳》。為反擊蜀國的進攻魏主親自派兵五萬由張郃統帥自洛陽前往西線作戰,魏主隨後也親臨長安督戰。

戰役結果:由於諸葛亮分兵作戰,並委派沒有實戰與獨自領兵經驗又自負的馬謖為阻援部隊司令,導致馬謖很快被魏軍擊潰,而諸葛亮準備不足,應變能力也不夠,在兵力仍處於優勢的情況下選擇了敵前撤退,從而使戰局無法挽回,全線崩潰。

分析:雖然事後將主要失敗責任推在馬謖身上,但諸葛亮的錯誤還是很明顯的。

其壹,對敵我雙方形勢的判斷不準,過高地估計了蜀軍的攻城和山地防禦能力,過低估計了魏軍的快速進攻和突擊能力,導致戰役預備隊未能進行及時的增援。

分析當時蜀軍分為三大部分:前軍由先鋒魏延等將領率領(約2.5~3萬人)在攻擊冀城、上邽等隴右戰略據點;阻援軍分由馬謖、高詳帶領在街亭、列柳城阻擊魏軍增援部隊(3萬人);而諸葛亮率3~3.5萬人(估計有部分負責押運糧草)作為戰役預備隊踞中策應(在西縣,位於祁山東北)。

由於在進行形勢判斷時,認為阻援部隊可以堅守很長的時間,而攻城部隊能夠很快攻克各城,又以為魏軍兵力處於劣勢,不敢發動猛烈的進攻。結果三個判斷均出現失誤。

其二,諸葛亮在魏軍主力即將到達時,沒有集中主力首先擊敗魏軍野戰兵團,而是壹面阻援,壹面對隴右各戰略據點進行攻城作戰,結果被魏軍各個擊破,犯了分兵作戰的兵家大忌;

其實,這才是本次戰役的失敗關鍵。看看相同的情況下,曹操是如何指揮的:曹操在進攻袁紹的鄴城時,袁尚領兵(也是野戰兵團,原先在進攻袁譚)來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隊監視鄴城守軍,自率主力迎戰袁尚兵團,經過激戰壹舉擊潰增援(野戰)兵團,結果鄴城守軍軍心大亂,加上曹軍主力回師猛攻,隨後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諸葛亮當時的唯壹正確選擇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吳壹軍團,加上馬謖、高詳的兵團以及自己的中軍,首先迎戰魏軍張郃兵團,可留下少量部隊牽制冀城、上邽等地的守軍。如果擊敗張郃兵團,隴右必定全是蜀國的,如果被張郃打敗,那就只能說蜀國還不具備進攻魏國的實力。

其三,諸葛亮識人的能力比劉備差,劉備早已叮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認為其軍事理論很好,就委以重任,結果造成阻援行動的迅速失敗;

其實,到過街亭(不論是莊浪的街亭還是秦安的街亭)或看過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夠發現,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並不是想象的那樣是高大險峻的山峰。如果2萬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壹個挨著壹個了,這明顯是不符合基本常識的。故此,歷史上馬謖很可能是既占領了山又占領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進行的,只不過2.5萬人蜀軍被精銳的4.5萬魏軍(因為這支魏軍是魏國的戰略預備隊,魏王親自交給張郃率領的)擊敗了。其中很關鍵的壹點是馬謖沒有獨立統兵作戰的經驗,又是壹位書生(決不是武將),哪裏是魏軍名將張郃的對手呢。

馬謖可能只是諸葛亮為向國人交代的替罪羊,這也是馬謖被斬時蜀人均落淚而蔣琬也反對殺馬謖的原因了。不過後人均歌頌諸葛亮,也就沒人敢提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問題:街亭的位置歷史上有爭議,若按標準的說法,是在甘肅莊浪東20公裏,距諸葛亮的中軍所在地西縣竟有200公裏的山路,這在通信與交通落後的1800年前,是壹個很遠的距離了。諸葛亮把2.5萬軍馬派到如此遠的地方(還讓壹位沒有實戰經驗的將領統帥),加上周圍的廣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壹部分均還在魏軍手中,是極其危險而不合理的;估計街亭的實際位置應在今甘肅秦安東北的隴城鎮(也就是漢代的古城略陽,東漢初劉秀擊隗囂的戰鬥多次在此發生),距西縣也有100多公裏。總之,戰役預備隊距阻援前線過遠是壹個重大部署錯誤。

至少在馬謖危機的時候,諸葛亮的中軍無法進行增援,而為什麽諸葛亮躲在距前線很遠的西縣到現在也分析不出來原因。可能是為了策應糧草或怕魏軍出散關斷蜀軍後路吧,那樣的話也就太過謹慎了。

其五,阻援失敗後,應變能力差,未能組織有效的反擊,戰役預備隊也沒有使用,使余下的6萬大軍只能進行匆忙的撤退而損失慘重。當時諸葛亮手中還有6萬人(9萬減去馬謖2.5萬,高詳0.5萬人),應比魏軍兵多(5萬再減去街亭、列柳城作戰的損失),估計僅諸葛亮的西縣就應有戰役預備隊2萬左右,如果組織的好,還是可以向魏軍進行反擊的。諸葛亮的西縣撤退只是由於魏軍勝利後沒有進行追擊(或前去攻擊蜀軍攻城的前軍去了)而比較從容罷了。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認為本戰役是諸葛亮壹生最大的軍事失利,而且與他的指揮錯誤有直接的關系。這也造成了以後的各次戰役中,諸葛亮的指揮作戰更加謹慎、小心。

3、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戰役(陳倉——公元228年末)

此戰前,西線形勢也很好。當時吳國在東線擊敗了魏軍大將曹休,魏軍損失很大,因此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向東線增援,包括張郃的主力兵團,關隴地區兵力空虛。雖然蜀軍年初剛經歷了大敗,但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應有壹定的恢復。但諸葛亮出兵陳倉要塞,久攻不下,白白喪失了大好時機,魏軍增援壹到,蜀軍只好撤退,雖然射死魏將王雙,但於大局無補。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率數萬人(估計實際兵力在3~4萬)出散關直抵陳倉,準備攻占陳倉要塞,斷絕隴道,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系,再進壹步占領隴右、威脅關中。

魏軍:將軍郝昭、王生領兵千余堅守陳倉,大將軍曹真率兵數千守長安,張郃等主力遠在荊州前線。但魏軍提前加固了陳倉要塞,作好了堅守的準備。

戰役結果:蜀軍屯兵於堅城之下,猛攻20多天,無法攻克,看到魏將張郃統兵前來增援,加之糧食快要用盡,只好撤回漢中。

分析: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戰例,雖然沒有什麽損失,但所失掉的寶貴戰機,是再也找不到了。從此戰之後,魏軍重兵集團就長住西線,在祁山、上邽、陳倉、眉縣、長安壹線築壘堅守,蜀軍已經沒有戰勝魏軍、攻占隴右、關中的機會了。諸葛亮的主要失誤在於:

其壹,用兵刻板,在街亭勝利後,魏軍主將曹真就估計諸葛亮下次將進攻陳倉,故提前派郝昭對陳倉進行加固與防禦準備,而號稱用兵入神的諸葛亮竟然就來攻打陳倉,這不能不說是在形勢判斷、敵情偵察等方面的重大失敗(見《三國誌——曹真傳》;

其二,對攻堅戰準備不足,以為依靠雄壯的軍威就可迫使守軍投降。而在勸降失敗後,以數萬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陳倉20余日而無法攻克,至少說明攻城準備不充分,加上魏軍增援很快(當時,魏主急招在荊州前線的張郃回河南城,並命其率戰略預備隊3萬人緊急趕往西線增援),使此次戰役無功而返。白白浪費錢糧。

而殺掉壹個小將王雙(不是大將,演義為突出諸葛亮,將王雙說的很厲害),對魏國來說是無關痛癢的事情。何況在前面的荊州戰場吳國也曾殺死壹個王雙,不知是否同壹人?

4、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戰役(武都、陰平——公元229年)

諸葛亮派將軍陳武(也稱陳式、陳戎)率軍自漢中進攻魏武都、陰平兩郡,魏將郭淮本準備進行反擊,後發現諸葛亮率軍跟在後面,就撤回了天水郡,諸葛亮沒有追趕,占領兩郡後回軍。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蜀將陳武率兵數千人進攻,諸葛亮自率主力數萬人於後;

魏軍:雍州刺史郭淮領兵數千人,其他部隊沒有參戰。

戰役結果:此戰根本沒有發生大的戰鬥,應該不算壹次正式的戰役,只不過後來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功績,才將此次作戰列為幾出祁山之壹了。此次行動的結果是占領了魏武都、陰平兩郡。

分析:估計此次蜀軍行動的真實目的為,以弱軍假裝進攻兩郡吸引魏軍前來作戰,而諸葛亮自率主力再進行包抄攻擊,從而達到消滅隴西魏軍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其壹,武都、陰平兩郡早在曹操撤離漢中時,因兩郡太過靠近蜀境,不易防守而決定放棄,並同時將人口5萬余戶遷往天水、長安壹帶,這在《三國誌——張既傳》中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且兩郡處於荒山僻嶺中,距離雙方的防禦線均較遠。因此當時兩郡根本沒有攻占的意義,也無須攻占(因為兩郡當時就無兵防守)。直到後來魏國準備吞並蜀國時,此兩郡才開始重要起來了。

另外,在第壹次北伐時,此兩郡均在諸葛亮的駐地西縣和祁山的南面,諸葛亮的部隊早已通過了武都郡,可並不見記載武都郡響應或被攻占,諸葛亮撤退後魏軍收復領地也沒有該郡的名字。這就證明該兩郡是無人區,無占領的必要。

本次戰役的“勝利”,只不過是為諸葛亮恢復官位的壹種托詞罷了。

其二,蜀將陳武沒有什麽名氣,所帶兵估計不會很多,派到很遠的山嶺中去,很明顯是誘敵部隊,而其後諸葛亮的部隊才是真正的攻擊力量。諸葛亮不會如史書所記載的那樣是正好在那壹帶,因為很明顯,諸葛亮如沒有什麽事情,帶領大部隊跑到荒山中幹什麽呢?

其三,魏將郭淮開始果如諸葛亮預計那樣,看到陳武的部隊較弱,就準備由天水南下,攻擊壹番,檢壹點便宜。不過他後來發現了諸葛亮的主力,識破了蜀軍的真實意圖,就馬上退回天水去了。使諸葛亮的計謀沒有成功。

5、諸葛亮反擊魏第壹次攻蜀戰役(漢中-公元230年)

曹軍鑒於蜀軍多次進攻,準備反擊壹下。曹軍兵分四路進攻漢中,不過由於遇上連下30多天大雨,使魏軍壹直都忙於修復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雙方也沒有發生接觸和戰鬥。

此後,蜀軍進行了壹些追擊戰,但實際諸葛亮沒有參加。估計規模也很小,因為道路問題對雙方是相同的。諸葛亮的防禦部署看起來是比較合理和嚴密的。不過沒有經受實戰考驗。

演義所述的基本都是虛構的故事。本次是諸葛亮在世時唯壹壹次魏軍兵力超過蜀軍,因此諸葛亮也很謹慎,命令李嚴立即抽調防禦吳國的部隊2萬人增援漢中。

6、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公元231年)

諸葛亮進攻祁山和上邽等地,魏軍防守,司馬懿、張郃領兵增援,雙方在祁山壹帶相持不下,並發生了壹些局部的戰鬥,最後諸葛亮糧盡撤兵,並伏擊射死魏將張郃。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率魏延、高詳、吳班等將領,兵馬8萬多,以武都郡為基地進攻祁山壹線;

魏軍:司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張郃領兵鎮守長安後前往祁山增援(估計4萬多人);祁山壹線守軍:賈栩、魏平、費曜等(估計1萬人),由西線增援的部隊:郭淮部(估計5000人)***計不到6萬人。

戰役結果;此戰為諸葛亮生平最大勝利,不僅殲滅魏軍3000人,還射死魏大將張郃。諸葛亮通過反復調動魏軍,希望以包圍祁山、上邽等地來吸引魏軍增援,而後集中主力消滅魏軍增援兵團。不過由於魏軍新統帥司馬懿非常謹慎,沒有給諸葛亮以機會,最後糧盡撤兵。應該說此戰諸葛亮沒有犯什麽錯誤,其反復調動兵力的藝術很高,但是最終沒有辦法使魏軍與其決戰,只能放棄占領的上邽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擊部署的很好,壹舉消滅了張郃,報了街亭的仇。

不過這些戰術上的小勝利於整個國家戰略相比,實在是太小了。而魏國兵多將廣,死了壹個張郃,又冒出了郭淮、鄧艾、鐘會等大將,蜀國實在是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7、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諸葛亮最後壹次北伐。大軍出褒斜道,直取關中地區,希望與魏軍進行決戰。魏軍加強防禦不與蜀軍進行決戰,最後諸葛亮病死於軍營中,蜀軍撤退。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率魏延、楊儀、姜維、王平(改名何平)、馬岱等10萬軍自漢中直接進攻關中。

魏軍:司馬懿、郭淮、秦朗等軍約7萬人。

戰役結果:司馬懿占領了渭水南面的陣地,部署防線,使諸葛亮無法東進,又派郭淮搶先占領了渭水北岸的要點北原,加上西面的要塞陳倉,使諸葛亮軍被阻擊在秦嶺北側,渭水南麓壹線,進攻攻不下魏軍的防禦陣地,想依仗優勢兵力與魏軍決戰又不得,這樣壹直相持了3個多月100余天,最終諸葛亮不幸病故,蜀軍才撤退,而魏軍吸取了上次張郃失敗的教訓也沒有進行追擊。

分析:諸葛亮此戰也有許多錯誤:

第壹、10萬大軍跨越數百裏崎嶇的秦嶺進攻關中,必定要想盡辦法速戰速決,而不能屯兵堅城之下100多天,而無所事事。即使妳準備的糧草再多,這也是違反最基本兵家常識的事情了。

第二、諸葛亮的用兵部陣均在魏軍的預計之中,這只能說明用兵謀略太過平常。首先,司馬懿認為蜀軍如果沿秦嶺向東面的武功進攻,魏軍就比較麻煩了,為什麽呢?因為向東進攻逐步進入關中平原,魏軍無險可守,而東面的長安是魏國重鎮,不能丟失,故魏軍必須出擊進行攔截,這樣壹來蜀軍就能夠同魏軍進行決戰了,因此司馬懿力排眾議,領兵渡過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提前防住了這壹對魏軍威脅最大的進攻。其次,蜀軍看到東進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這時魏將郭淮判斷蜀軍的戰役企圖是切斷隴道,從而控制隴右,馬上建議搶占戰役要點北原,從而堵住了蜀軍北進的道路,蜀軍果然來爭奪,不過以失敗告終。再次,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擊要塞陳倉,結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進行前線屯田。如果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話,那實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了。原因是:首先,大軍三面受敵,地域狹窄,部隊要隨時準備作戰,怎能在前線進行屯田呢?其次,屯田至少需4個月時間(尤其在北方的關中)才能收獲糧食,10萬大軍靠此維持是不現實的;再次,即使糧食豐收了敵軍騎兵過來壹沖,結果只能是顆粒無收了;再者,諸葛亮為此次戰役準備了大量的糧草,加上發明的先進運輸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糧倉,因而蜀軍並不需要依靠屯田來增加糧食。實際上諸葛亮進行前線屯田的目的只有壹個,引誘魏軍前來進攻,好找機會擊敗他們,這才是符合諸葛亮思想的真實企圖。至於所謂送婦女絲巾給司馬懿,那只是後人為貶低司馬懿而編排的故事。因為諸葛亮已經知道司馬懿根本就不會出戰的(許多士兵散在田間種地都不能誘使司馬懿出戰,送條絲巾就能奏效的話,恐怕那就不是司馬懿了),而且我相信諸葛亮也不會采用這等下三爛手法,因為這不是那個嚴謹、氣節高亮的諸葛亮所能做的出來的。請不要貶低諸葛亮的偉大人格。最終,諸葛亮的誘敵之計沒有成功,壹則是他的計謀過於平常,同時他的對手也與他不相上下。

第四、諸葛亮在進攻北原失敗後,沒有繼續進攻,也沒有任何其他辦法,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如果不進攻,那就立即撤兵。10萬大軍每天需消耗多少糧草啊,還要跨越數百裏崎嶇險峻的小路運送過來,這要消耗多少人力財力啊。而魏軍緊靠渭河和關中的根據地,運輸、補給極為方便,是根本不會著急的。因此立即撤兵能減少大量的損耗,可能諸葛亮也不會憂煩而死了。

以上總結了諸葛亮所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這些內容均根據歷史真實而寫,當然還有壹些個人的分析。通過比較,在作戰水平上,諸葛亮應高於司馬懿,而低於曹真。原因是諸葛亮與曹真作戰3次,第1、2次均以諸葛亮的失敗告終,第3次因下雨沒有交戰算做平手,故諸葛亮對曹真為0.5比2.5。諸葛亮不如曹真。與司馬懿交戰2次,諸葛亮壹勝壹平,為1.5比0.5,諸葛亮高於司馬懿。這樣說估計大家不能接受,因為在演義中曹真被貶低的太多了。

當然,這僅是對作戰、指揮水平上的評價,而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理論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優秀的。這是不可抹殺的。由於這些內容已經是歷史公認的,我就不再評說了。

歸結起來,我認為諸葛亮應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理論家。軍事家不僅應有好的理論還有壹個必要條件就是:必須用兵如神,勝多敗少(至少是勝8敗2吧),如果是勝少敗多只能為理論家。

  • 上一篇:Cas4.2婧愪唬纰肩法璀瘄主力突擊指標公式
  • 下一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