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如何優化課堂問題的設計

如何優化課堂問題的設計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就像三架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備課,是壹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卓越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多種技能的結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壹,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壹堂課的指導思想,是壹堂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的靈魂,決定著教學的成敗。因此,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進行思考。,從而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既重視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又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達到教學形式和學習內容的統壹。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在設計教案時就可以有壹個大致的思考方向。

第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壹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突發情況時有發生,或者說各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寫作意圖,把握教材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滲透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新教材蘊含的教學理念,從整體上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教學過程有壹個明確的定位,並考慮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的基本情況,以便隨時調整,實現整體教學目標。

第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不是為了有情境而創設情境,而是指出情境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具有現實意義。壹個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讓學生身心愉悅、入迷,在課堂上充滿活力和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找到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真實存在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投身於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題活動,有利於解題。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相關的材料要及時引入課堂,學生要有與課本人物和課本知識相呼應的* * *聲音,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建構壹個現實的、有趣的、科學的、時代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實”情境。

就小學德育課而言,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效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設計:

第壹,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要從籠子裏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森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德育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來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獲取知識僅僅靠老師的灌輸和書本上的學習是不夠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課本之外無窮無盡的知識世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把道德放在孩子的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在生活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比如在教“文明從我做起”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就在課前設計了很多筆記。筆記是用任務寫的。先用抽簽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任務,然後告訴他們如何完成任務,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引到課本之外的實際生活中去,親身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知道文明不僅僅體現在教室、教室、校園,還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給大家講壹下在課堂上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感受。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和體驗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在劇中,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帶來的快樂,感受到文明是壹種美。所以內心有壹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科書時,必須改變以往“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念,才能引導學生走向教科書之外的生活世界,依據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兒童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基本目標實現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教師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發地方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包括圍繞兒童生活的人和事,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和發現,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

第三,教師在課堂上創造適當的情境。

情境可以傳達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情節創設壹定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富有想象力的情感體驗中經歷情感沖突、情感激蕩和情感升華。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指出,教學方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和學生的精神需求,才能發揮高效的功能。比如在講授《海峽兩岸的生命之橋》時,我先設計了壹些線索:杭州——臺灣省,杭州醫院——臺灣省醫院,蕭乾——臺灣省青年,在病床上等待的蕭乾——地震中的臺灣省在等待,蕭乾在病床上等待——臺灣省青年在()的情況下捐獻骨髓,然後把這些線索交給學生。學生第壹次讀課文,就潛伏著兩岸血肉相連的感情。課後還送給同學們壹副對聯:日月潭,碧波,碧水,臺灣省骨肉,天天盼統壹,長江,熱浪,深情大陸同胞,天天盼團圓,同學感情得到了升華。因此,教師要善於卷起和誘導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感傷之心,以自覺的行動使學生真正感動和熱愛祖國。

第四,讓學生參與實踐

心理學認為,壹個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對世界無止境的認識。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壹朝壹夕的,需要壹個長期的反復培養和實踐的過程,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它遇到壹個好的環境,它就能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退回到原來的狀況,甚至相反。同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壹門新課程,與以往的思想品德課不同的是,該課程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生活和社會,從學生自身生活出發,在課堂上構建壹個模擬生活真實情境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從而陶冶性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因此,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踐,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當然,也要註意實踐活動的安排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無論是搜集資料、制作還是考察,教師都要有安排、有展示、有表揚,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要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 上一篇:PSY技術指標是什麽?附使用方法
  • 下一篇:遊戲自動行走源代碼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