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二戰中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哪個? 不要排水量

二戰中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哪個? 不要排水量

戰列艦就是炮戰用的,所以炮戰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標,像什麽防空反潛之類的都是軟指標,交給驅逐艦也可以。

評價壹艘戰列艦,首先要看兩層硬指標;

第壹層:四項炮戰指標。即水平防護、垂直防護、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兩艘船二二分,那麽以垂直數據優先於水平數據,因為正常的海戰炮彈都是由上至下落下來的。

第二層:設計結構。包括防護布局、火力布局和船體結構。30年代以後的戰列艦,防護性不僅要看裝甲厚度,還要看其裝甲和其他防護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還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體也很重要,有壹個科學的外形不僅影響齊射穩定性、轉彎半徑、適航性、抗沈性等與炮戰息息相關的方面,對防護也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兩層為硬指標,其他的參數,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軟指標,火控在現代可能算硬指標,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火控的決定性作用不強,只能算軟指標。

只有在硬指標分不出勝負的時候才要看軟指標。戰列艦就是為了炮戰而生的,任何把戰列艦多功能化的決定都是愚蠢的,現實中就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戰初期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艦艇襲擊英軍零散部隊和運輸隊”的思想,最後弄巧成拙;②壹戰之前英國設計的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海戰初期貝蒂被希佩爾打得暈頭轉向就足以證明這是個愚蠢的設計,後來號稱英國最大的戰列艦的胡德號更是成為了後人的笑柄。好在戰巡只有英國和德國造了很多,其他國家都及時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訊》曾評論過《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臺》,就是按照以上標準評價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數字,但現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數字來顯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戰列艦分別是:

NO.1大和

NO.2愛荷華

NO.3維托裏奧·維內托

NO.4黎塞留

NO.5南達科他

NO.6俾斯麥

NO.7前衛

NO.8科羅拉多

NO.9納爾遜

NO.10長門

NO.11北卡羅萊娜

NO.12喬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進行說明,要涉及到的幾個名詞先解釋下

新式戰列艦:30年代後設計的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20年代或更早的戰列艦

高等戰列艦:即上述13艦,包括4艘舊式戰列艦

次等戰列艦: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界,性能強於胡德為高等,性能低於巴伐利亞為次等。次等大多為舊式戰列艦,當然也有像敦刻爾克和沙恩霍斯特這樣設計有嚴重問題的新式戰列艦。

下面的資料是本人根據掌握數據對13艘戰艦進行的簡單評價,可能樓主不需要,但還是備註壹下

1.大和

四項炮戰指標,兩項防護獨占天下第壹、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與Mk7並列天下第壹。防護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壹,各部位裝甲比BIG SEVEN還厚。

結構上,大和是實際造出來的戰列艦中結構布局最合理的,沒有之壹。寬大的艦體和厚重的側線為9門94式主炮提供了壹個十分穩定的射擊平臺,同時也賦予了對得起其噸位的防護性,緊湊島式建築使其本來就變態的防護性更上壹層。大和也是世界上第壹艘采用象鼻船體的戰列艦,使其在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情況下速度仍能達到27.5節,過了新式戰列艦的最低及格線,也超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

大和最大的缺點,是41年剛完工時左右兩個戰鬥角度有限三聯裝152副炮炮塔浪費了很多排水量,這樣的設計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響,只考慮增加火力,沒考慮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不過大和受美國影響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這兩座炮塔,將原有的6座雙聯裝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節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壹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火力布局和美國戰列艦壹樣合理,二戰後期德國也曾計劃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種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該計劃並未來得及實施。

2.愛荷華

能夠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壹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軟指標方面還要優於94式,絕對無愧於天下第壹。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連裝無論在作戰效率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連裝合理,而且這樣布局有利於減少艦長,增加艦寬,對轉彎半徑,設計穩定以及防護都有間接影響。美國人最先意識到這壹點,所以美國的老式戰艦壹般都是四座三聯裝,而其他強國都是五或六座雙連裝。因此,前二後壹的三聯裝主炮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加斯科因級建成並經受實戰檢驗的話,那麽她的獨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強於三座三聯裝。30年後,大多數新式戰列艦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聯裝。其他方面,美國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間布局壹直都是無與倫比的。

下面說下缺點,壹是防護與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現實中排水量5萬的戰艦有三型:愛荷華、俾斯麥、前衛,由於美國人在空間利用方面比德國人有經驗,所以愛荷華的大多數部位裝甲都比俾斯麥厚,但其整體防護性卻比俾斯麥強不了多少,主要是結構不夠合理造成的。愛荷華出於對巴拿馬運河的考慮,艦體太過細長,不僅影響水平防護,也影響適航性和轉彎半徑,而且島式建築前後不夠緊湊,也防護有重大影響。另外有些軍事小白說細長的艦體是愛荷華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這些人,我不敢說壹點影響沒有,但是其影響絕對沒有妳們想象的那麽大,而且犧牲防護換來速度這個思想在壹戰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了,壹向重視合理性的美國人不可能采用這種思路。

不過,說愛荷華結構不夠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對於少數布局合理的戰列艦略遜壹籌,但絕對不是差。其防護能力雖然對不起排水量但還是很優秀的,垂直防護基本能達到第三,水平防護也能進入世界前五。還有就是與大和壹樣的象鼻船體,在加上強大的動力系統,造就了愛荷華的天下第壹速度,首艦愛荷華最高31節,二號艦新澤西甚至曾跑出過33節的高速。另外,愛荷華的軟指標也是天下第壹。

3 & 4.維托裏奧·維內托and黎塞留

兩個壹起說,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藥室和強裝藥技術,威力超強,維內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徑,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壹的Mk7;黎塞留的M1935為45倍徑,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強,而且更加穩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護方面,維內托垂直防護強壹些,黎塞留水平強壹些。雖然上面說過垂直優先於水平,但這裏還是黎塞留占優,因為維內托的垂直防護在13艦中處於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護能位居前列,不過黎塞留的垂直防護確實有點危險,雖然不差,但在新式戰列艦中顯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壹個比較突出的缺點,維內托是島式建築不夠緊湊,和愛荷華壹樣,對防護有重大影響,在歐洲新式戰艦中,維內托水平防護不如黎塞留,垂直防護不如俾斯麥,島式建築對此有很大的影響。黎塞留雖然也只有壹個突出問題,但卻比維內托嚴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這個思想是因為在某些著名海戰中的T字型穿插戰術影響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對敵,既能減少迎彈面,又能火力全開,但是實際作戰中,戰艦會為了提高命中率而將船速減到最小,但絕對不會靜止不動,而且大型海戰中出了戰列艦外,還有大量的小型靈活的艦只穿插其中,副炮無法以絕對優勢火力壓制這些目標,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還是被認定為不合理的。法國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在原計劃的黎塞留4號艦加斯科因就把壹座炮塔移到後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僅次於愛荷華,首艦黎塞留30節,二號艦讓·巴爾32節。

總體來說,都是好船,維內托由於擁有媲美愛荷華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達科他

最好的條約型戰列艦,在規定的排水量內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護和機動。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徑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護大概和愛荷華壹個水平,垂直防護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敵歐洲戰列艦。

該艦最大優點是結構,南達科他是在北卡羅萊娜的基礎上改變設計而成,艦體變得較短寬,島式建築也更加緊湊,雖然速度下降到了27.5節,但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論結構布局的話,可以說是僅次於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麥 and 前衛

這兩個壹起說。首先二者有***同的幾個特點,防護超強、火力較弱、有很強的適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較相似。俾斯麥有極強的垂直防護能力,各部位平均裝甲厚度與BIG SEVEN有得壹拼。前衛的裝甲厚度也很強,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體防護能力甚至強過愛荷華。

火力是軟肋,二者的火力在13艦中分別是倒數第4和第1,俾斯麥的SKC34主炮設計思路老套,既沒有采取大藥室和強裝藥,也沒有使用重彈,而且德國人自工業革命以來炮口動能明顯比美英法的同口徑、同徑倍火炮低壹個檔次,比如巴伐利亞的15寸炮口動能只和鐵公爵的13.5寸壹樣,俾斯麥的SKC34還算進步很大了,至少比喬治五世的14寸要強,但還是遠遠比不過同口徑的M1934和M1935,甚至連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衛的火力比俾斯麥還差,當初皇家海軍已經意識到戰列艦不再是海戰主力了,前衛被設計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擊為主要任務的戰列艦,因此根本沒有為其新造主炮,8門主炮分別來自6艘不同的舊式戰列艦,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雙聯裝形式,由於型號老舊,連喬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結構方面,俾斯麥的船體不算優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後大船載小炮被定義為合理的思路,其他國家都尋求壹個平衡點,而德國人走了末端的捷徑,這就意味著在主炮數量和口徑相似的情況下,德國的船比其他國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懾力,而且上面說過,德國人的空間利用不如美國,因此幹脆單純地靠增加排水量獲得防護,對於有著20年戰列艦空白期的德國來說,這兩個捷徑都走得很聰明,俾斯麥無論是射擊穩定性還是適航性在13艦中都是佼佼者。

不過也正因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麥的設計結構也有很多的缺陷,第壹,是在那個裝甲盒盛行的年代還在使用穹甲設計,這就導致雖然俾斯麥擁有超強的全面防護,但是對重點部位的防護能力嚴重不足,了解歷史的人應該清楚俾斯麥最後為什麽直勾勾地沖進了英軍包圍圈;第二,俾斯麥的穹甲是將垂直防護和水平防護壹體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拋射的動能要比大於大角度拋射強很多,因此這個防禦壹體化思路其實是個很片面的設計,完全不切合實際,結果導致俾斯麥垂直防護超強,水平防護卻比不上大多數新式戰列艦,而且這個思路還有壹個弊端就是給原本就很弱的重點部位防護雪上加霜,裝甲平均化傾向嚴重,該厚的地方卻不夠厚。另外就是為了趕上開戰,壹號艦的很多部位還是使用非硬化的勻質裝甲。俾斯麥火力布局也有問題,主要體現在副炮,105和150在側舷交替布置,無論對空還是對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響。

至於前衛在設計結構上則要好得多,尤其是適航性比俾斯麥還要好,能趕上南達科他的水平,基本沒大問題。

捎帶壹提,二者的速度都處於世界前列,俾斯麥最高30.1節,提爾皮茨30.8節,前衛31節。

總體來說俾斯麥以其強大的全面防護和良好而穩定的艦體拿下第6名,至於前衛由於防護和火力都稍弱於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還有三點需要吐槽:

壹、現實中有不少軍迷因為前衛的主炮老舊而認為其進不了前十,但這是壹種偏見,就像SA80步槍壹樣,僅僅因為壹個缺點比較突出使得很多優點都被忽略了。前衛的諸多優點上面說過了,尤其是現代化的結構和天下第壹的適航性,因此不能僅僅因為裝了爛炮就把整體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徑倍,紙面數據是52倍,但其實德國人和其他國家統計徑倍的標準不壹樣,這52倍是包含藥室在內的,而其他國家計算徑倍通常不算藥室,所以SKC34主炮的實際徑倍應該是47到48倍之間。

三、我曾經在優酷和某個不學無術的軍事小白爭論過,按照他的可笑邏輯,俾斯麥因為側舷裝甲比愛荷華厚所以防護性能比愛荷華好,艦體結構和其他部位的裝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計他可能以為海戰中炮彈就像坦克炮彈壹樣直直地打過去……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種彈道在20世紀海戰中出現的幾率不會多於1%。上面說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裏以內的小角度拋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裏外的大角度拋射,無論哪壹項,側舷水線都不是主迎彈面,只能算整體防護的壹部分。當然,側舷中彈壹般來說比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這裏做的厚壹點也不是什麽錯誤,但是單單靠側舷的厚度既不能決定壹艘船的水平防護,也不能決定垂直防護。

如果我說了這麽多還是有某些德棍認為俾斯麥側舷厚所以防護比愛荷華好,那麽我建議他去看看英國戰列艦的側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樓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麽請做個理智的德粉,不要做無腦德棍。如果不是,那麽請妳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們壹樣是真正的軍迷,應該壹起好好討論。而德棍,我不承認他們是軍迷,只是壹群狂熱分子,認為盟軍贏了就是因為××××原因,德軍贏了就是NB;認為盟軍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軍的就全是編造的;他們不喜歡看書和紙質資料,只會從網絡獲得壹些毛皮知識或者YY出來知識;而且僅憑壹兩件武器為依據就認為德國什麽都是天下第壹,恨不得連納粹的SI都想上去嘗壹口。

上面我說的那個德棍還算稍微懂點知識,還有更狂熱的,認為俾斯麥防護比大和還強,依據是德國鋼材質量。這點我可以給樓主解釋下,首先二戰中各個列強的鋼材質量,只有42到43年的蘇聯和45年的日本比較差,除了這兩個時期,各列強的鋼材質量差距差距並不大,至少沒大到可以決定防護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鋼材質量真有差距,對防護性影響也是有限的,德國在44年由於長期處於被轟炸的狀態下,鋼材質量明顯下降了,但從沒有人覺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護差,頂多是易裂紋、易老化、結構不穩定罷了。蘇聯入侵布達佩斯時,有輛JS3炮塔炸飛後掉到地上摔碎了,這說明蘇聯的鋼材質量不是很好,但從來沒人覺得JS3防護差,也就是說二戰時期鋼材質量能起到的作用僅僅限於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換句話說,上面這位德棍先生純粹是在YY,我估計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徑了,連其型號和徑倍都不知道。

剛剛壹激動跑題了,為節省時間,下面說簡單點。

8—10.BIG SEVEN

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是舊式戰列艦的頂點,裝甲厚度強過了大多數新式戰列艦,火力也很恐怖,但由於比較老舊,所以排得比較靠後。雖然30年代都經過了現代化改裝,但基本構架還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垂直穿深:科羅拉多>長門>納爾遜

水平防護:納爾遜>科羅拉多>長門

垂直防護: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綜合看的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結構方面,科羅拉多最合理,至於壹項采用少座多連裝的美國人為什麽突然出現四座雙聯裝,原因是科羅拉多並不是重新設計的,而是在田納西基礎上擴大而成的。

納爾遜最嚴重的問題就是9門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說過缺點不再重復,還有就是納爾遜采用的是垂直艦首,壹戰時期英國和德國有不少舊式戰列艦都垂直艦首,本人知識有限不知其意義,也許是因為這兩國都比較刻板守舊的原因,但從兩國新式戰列艦都改成飛剪艦首來看,還是飛剪艦首綜合能力更好。

長門的結構在三者中墊底,艦體細長,島式建築不夠緊湊,裝甲雖強過了大多數戰列艦,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對舊式戰列艦來說裝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長門防護能力就20後的水平來說確實有點落伍,速度倒是達到了當時少見的26節,但為速度犧牲防護對戰列艦來說是個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說過了。

我發現壹個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戰列艦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戰列艦壹壹對應:

維內托和科羅拉多對應:都是三艦中主炮最強的,結構也沒太大問題。

黎塞留和納爾遜對應:主要問題都是太過偏向於水平防護,島式建築都是三艦中最緊湊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問題。

俾斯麥和長門對應:都是設計有偏向的,俾斯麥防強攻弱,長門攻強防弱,都是在結構設計上的問題諸多。

11 & 12.北卡羅萊娜 & 喬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後壹對壹樣設計有偏向問題,而且比俾斯麥和長門偏向得還嚴重,NC擁有和SD壹樣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結構有重大問題,防護性能在新式戰列艦中幾乎墊底。

KGV則完全是因為被第二輪海軍條約坑了,英國早早地開始了KGV的建造,嚴格按照第二輪條約限制造了KGV,建好才發現基本沒人遵守條約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戰列艦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徑最小的。由於英國人設計戰列艦經驗最為豐富,因此雖然排水量小但裝甲卻不薄,而且結構也算比較合理,防護能力只比前衛稍弱壹點。問題在於她的Mk7主炮(不是愛荷華的Mk7!),14寸顯然是13艦中最小的,原本計劃三座四聯裝炮塔還有火力密集度的優勢,但為了控制排水量又將其中壹座改成了雙連裝,該優勢也下降了。

確切來說,SD、NC和KGV都是被兩輪海軍條約害了,如果沒有海軍條約,這三者會成為更好的戰列艦。當然,海軍條約還是好的,如果沒有條約,列強們不知會幹多少勞民傷財的事。

最後壹位是胡德了,這本來是20年代造的壹艘戰列巡洋艦,41年改裝成戰列艦,實際上其改裝尚未完成就被打沈了。

問題就是目標很大,裝甲卻很薄,典型的靶子。不過把胡德放進高等戰艦中不是沒道理的,胡德號壹直到開戰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雖然裝甲相對較薄,但是防護性還是強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火力比在13艦中墊底,但作為壹門老炮,威力卻接近喬治五世和俾斯麥上的新炮,在舊式戰列艦中名列前茅,機動性即使是舊式的巡洋艦也沒幾個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亞比較,火力上胡德完勝,防護上巴伐利亞裝甲厚度完勝,但防護布局稍弱於胡德。艦體結構上又是胡德稍稍占優,由此看來,胡德更強。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高等和次等戰列艦的分界線也合理。

  • 上一篇:誰有好看的小說
  • 下一篇:智能化物流倉儲信息管理系統論文開題報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