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如何根據雷達探測性能參數 設計雷達

如何根據雷達探測性能參數 設計雷達

雷達的工作原理

雷達(radar)原是“無線電探測與定位”的英文縮寫。雷達的基本任務是探測感興趣的目標,測定有關目標的距離、方問、速度等狀態參數。雷達主要由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包括信號處理機)和顯示器等部分組成。

雷達發射機產生足夠的電磁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傳送給天線。天線將這些電磁能量輻射至大氣中,集中在某壹個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傳播。電磁波遇到波束內的目標後,將沿著各個方向產生反射,其中的壹部分電磁能量反射回雷達的方向,被雷達天線獲取。天線獲取的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送到接收機,形成雷達的回波信號。由於在傳播過程中電磁波會隨著傳播距離而衰減,雷達回波信號非常微弱,幾乎被噪聲所淹沒。接收機放大微弱的回波信號,經過信號處理機處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顯示器,顯示出目標的距離、方向、速度等。

為了測定目標的距離,雷達準確測量從電磁波發射時刻到接收到回波時刻的延遲時間,這個延遲時間是電磁波從發射機到目標,再由目標返回雷達接收機的傳播時間。根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公式為:S=CT/2

其中S為目標距離,T為電磁波從雷達發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標回波的時間,C為光速

雷達測定目標的方向是利用天線的方向性來實現的。通過機械和電氣上的組合作用,雷達把天線的小事指向雷達要探測的方向,壹旦發現目標,雷達讀出些時天線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標的方向角。兩坐標雷達只能測定目標的方位角,三坐標雷達可以測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測定目標的運動速度是雷達的壹個重要功能,雷達測速利用了物理學中的多普勒原理:當目標和雷達之間存在著相對位置運動時,目標回波的頻率就會發生改變,頻率的改變量稱為多普勒頻移,用於確定目標的相對徑向速度,通常,具有測速能力的雷達,例如脈沖多普勒雷達,要比壹般雷達復雜得多。

雷達的戰術指標主要包括作用距離、威力範圍、測距分辨力與精度、測角分辨力與精度、測速分辨力與精度、系統機動性等。

其中,作用距離是指雷達剛好能夠可靠發現目標的距離。它取決於雷達的發射功率與天線口徑的乘積,並與目標本身反射雷達電磁波的能力(雷達散射截面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威力範圍指由最大作用距離、最小作用距離、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範圍確定的區域。

雷達的技術指標與參數很多,而且與雷達的體制有關,這裏僅僅討論那些與電子對抗關系密切的主要參數。

根據波形來區分,雷達主要分為脈沖雷達和連續波雷達兩大類。當前常用的雷達大多數是脈沖雷達。常規脈沖雷達周期性地發射高頻脈沖。相關的參數為脈沖重復周期(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以及載波頻率。載波頻率是在壹個脈沖內信號的高頻振蕩頻率,也稱為雷達的工作頻率。

雷達天線對電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寬度來描述,波束越窄,天線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雷達天線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內,在其它方向上在在著泄漏能量的問題。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們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稱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為了覆蓋寬廣的空間,需要通過天線的機械轉動或電子控制,使雷達波束在探測區域內掃描。

概括起來,雷達的技術參數主要包括工作頻率(波長)、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發射功率、天線波束寬度、天線波束掃描方式、接收機靈敏度等。技術參數是根據雷達的戰術性能與指標要求來選擇和設計的,因此它們的數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雷達具有的功能。例如,為提高遠距離發現目標能力,預警雷達采用比較低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而機載雷達則為減小體積、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較高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這說明,如果知道了雷達的技術參數,就可在壹定程度上識別出雷達的種類。

雷達波段的分類和種類介紹:

事實上有兩種雷達波段的劃分系統。老版本的劃分規則是根據波長來劃分,在二戰時制定的。它的規則是這樣的:

最初的搜索雷達使用23厘米的波長。他就是人們常聽說的 L-波段 (英文Long的縮寫).

當更短壹些的波長雷達出現時(10cm), 這種雷達通常被人們叫做S-波段, S 是比標準的L波段短的意思(Short).

當火控雷達雷達出現時 (3cm 波長),它被人們叫做 X-波段雷達,因為生活中X通常用來指定和標示地點 .

人們對於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的折衷波長的雷達叫做C-波段 (C 是英文單詞 Compromise折衷的意思).

德國人發展了更短波長的雷達,它的波長是1.5厘米.德國人叫它K-波段雷達 (K 是 Kurtz, 德語中短的意思).

但不幸的是,由於德國人特有的日爾曼式的嚴謹,他們選擇雷達頻率是完全通過水蒸氣試驗方式求得的,致使K-波段雷達在雨天和霧天時無法使用. 戰後人們選定頻率略大於 K 波段 的波段為Ka波段(Ka 是 K-above大於K的意思)和頻率略小於K 波段 的波段為Ku波段 (Ku是 K-under小於K的意思).

最後,最早的使用米波長的雷達人們叫它P-波段雷達 (P代表英文單詞 Previous原先的意思).

但是這個系統十分復雜和繁瑣,很難使用. 因此它被合理的系統替代了。新的系統就是按波長的長--短從A排到K。

老的 P-波段 = 新的 A/B 波段

老的 L-波段 = 新的 C/D-波段

老的 S-波段 = 新的 E/F 波段

老的 C-波段 = 新的 G/H 波段

老的 X-波段 = 新的 I/J 波段

老的 K-波段 = 新的 K 波段

現在的雷達波段如下:

D,波長0.3-0.15米 1GHz~2GHz

E,波長0.15-0.1米 2GHz~3GHz

F,0.1-0.075米 3GHz~4GHz

G,0.075-0.05 4GHz~6GHz

H,0.05-0.0375米 6HGz~8GHz

I,0.0375-0.03米 8Ghz~10GHz

J,0.03-0.015米 10GHz~20GHz

K,0.015-0.0075米 20GHz~40GHz

所謂長波的波長是3000米到30000米,頻率是10kHz~100kHz,屬於地波,沿地表面傳播,用於遠程通訊與無線廣播還可以,用於做雷達,實在有些不妥。估計是與超視距預警雷達搞混了,超視距雷達是利用短波波段不能穿透電離層,而被反射的原理制造的(電離層對於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實驗證明,波長短於10m的微波能穿過電離層,波長超過3000m的長波,幾乎會被電離層全部吸收,對於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長越短,電離層對它吸收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所以壹般是使用短波波段做預警雷達(波長50m~10m,頻率6MHz~30MHz) 。

而相控陣只是說明雷達天線的形式,而雷達的波長是由發射信號的工作頻率決定的,這是兩個基本不相關的概念。

目前,相控陣的頻率主要取決於組件所能達到的頻率,有源相控陣目前能夠達到X波段,無源相控陣可以達到毫米波頻段。

決定壹部雷達探測距離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波長。在平均功率相等的情況下,波長越長的雷達,其探測距離越遠。

由於火控雷達需要對導彈進行控制引導,所以波長不會太大,"宙斯盾"系統的雷達波長接近10厘米,相信我國的170艦的火控雷達波長不會超過這個值。因此,如果沒有功率強大的發射機,其探測距離可能會受到相當的限制。

以探測飛機為例,飛機調整外形以及現用RAM,只能有效對抗工作頻率在0.2~29GHz的厘米波雷達。當雷達波長與被照射目標特征尺寸相近時,在目標反射波與爬行波之間產生諧振現象,盡管沒有直接的鏡面反射也會造成強烈的信號特征。例如,某些陸基雷達的長波(米級波)輻射能在飛機較大的部件(平尾或機翼前緣)上引起諧振。在波長很短(毫米波)的雷達照射下,則飛機的不平滑部位相對波長來說顯然增多,而任何不平滑部位都會產生角反射並導致RCS增大。大多數RAM都含有“活性成分”,經雷達波照射後其分子結構內部產生電子重新排列,分子振蕩的慣性會吸收壹部分入射能量。但是,照射波的波長越長,分子振蕩越慢而吸波效果越不明顯。雷達跳出目前隱身技術所能對抗的波段,將使飛機的隱身性能大大降低或失效。

另外,目前的雷達波隱身技術主要是針對微波雷達的,飛機的紅外輻射可以減弱並限制在壹定的方位角內但卻不能完全消除。發展可見光或接近可見光波段的探測器,以及提高紅外傳感器的探測性能,也可作為探測隱身飛機的措施及手段。長波雷達可以對付隱身飛機的外形調整設計及現用的RAM,使得隱身飛機外形設計與RAM塗層厚度有難以實現的過高要求。近年來,壹些國家重新重視研制長波雷達。目前發展很快的長波雷達是超地平線雷達(OTH),其工作波長達10~60m(頻率為5~28MHz),完全在正常雷達工作波段範圍之外。這種雷達靠諧振效應探測大多數目標,幾乎不受現有RAM的影響。

國外還非常重視發展毫米波雷達,目前已有可供實用的毫米波雷達。但是,頻率越低波束越難集中,而頻率越高波束傳播損耗越大。美國空軍曾在1990年有關反隱身對抗的總結報告中稱,甚高頻(VHF)雷達(頻率160~180MHz、波長1.65~1.90m)在探測低飛目標或對付人工幹擾時存在嚴重問題;OTH雷達提供的跟蹤和定位數據不夠精確;毫米波雷達(頻率約為94GHz)探測概率不高。所以多應用於制導和地面人員搜索警戒雷達。

  • 上一篇:求同花順的六脈神劍指標
  • 下一篇:水仙花開完後下面的根可以放在土壤妳中,來年還會長出來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