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第50周 《認知心理學》讀書心得 Frank

第50周 《認知心理學》讀書心得 Frank

兩位作者是壹對夫妻,斯騰伯格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耶魯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IBM教授,他提出的心理學理論有三元智力理論,成功智力理論,三元愛情理論。而她的妻子,卡琳·斯騰伯格,是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兼職助理教授。

本書主要講了人類認知的三個基本方面,分別是註意力,記憶,思考。這三個方面合在壹起,構成了我們對壹切事物認知的基礎。

壹、註意力

1、註意力的基本概念

註意力指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選擇有限的信息,並進壹步加工的方式。

有了註意力,我們才能靈活地運用我們有限的心智資源,從中篩選出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信息,並過濾掉不重要的信息。

註意力包含兩個方面:

壹是有意識的註意力 。主要是指有目的性的,持續地註意關註某個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頭腦清醒,能自主感知到我們想要做什麽,該做什麽。

二是無意識的註意力 。主要是指沒有明確目的,不需要意識參與的註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怎麽需要費腦,也不需要意識的努力,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自動發生的,我們甚至對自己的註意力毫無覺察。

舉個例子:

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通常會將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在老師和老師的講解上,這種註意就是壹種有意識註意。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個人突然推門進來,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看向門口,並且立即註意到是什麽人進來了,他穿的是什麽衣服,拿著什麽東西,這就是無意識註意。

心理學有個實驗,叫做“傳球實驗”,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2、註意力的功能

註意力有四個功能,分別是信號檢測、搜索、選擇性註意、分配性註意

2.1 信號檢測

信號檢測指的是我們保持高度警惕,試圖從大量信息中檢測到特定的刺激,並隨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

有時候會過度敏感。 比如在目標刺激沒有出現的情況下,就啟動了相應的行為反應。

有時候會過於遲鈍。 比如對目標刺激疏忽大意,沒能在應該做出相應反應行為的時候做出反應。

準確的檢測出目標刺激,並正確地對相應的刺激做出反應,取決於 人們對於目標刺激的敏感度,是否與環境相匹配 。

舉個例子:

壹個軍人在進攻敵人或是防備敵人埋伏時,他需要對於敵人潛伏的信號和陷阱的目標刺激非常敏感,這種敏感來自於他主觀對目標刺激可能出現的可能性的評估,還有他經驗上對於目標刺激的觀察和了解。

壹個長期處於安全環境下的安檢人員,和壹個常有恐怖分子出現的機場的安檢人員,也需要調整自己對目標刺激不同的敏感度,才能較為準確的做出相應反應。

2.2 搜索

搜索是指我們在壹定範圍內通過掃描某些特征進行尋找。

影響搜索速度有兩個因素:

壹是搜索特質。

當目標物有顯著的特質時,我們往往會按照特征進行搜索。 例如,當我們想找壹家紅色招牌的店,我們就會通過辨別紅色,從而快速找到它。

當目標物沒有什麽鮮明的特征時,我們則需要調動結合搜索, 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特征結合成為壹個標誌性的組合,從而進行逐壹搜索。

例如,假設此刻我們想要找的不是紅色的招牌,而是麥當勞的招牌時,我們的搜索速度就會沒那麽快,因為我們就要將麥當勞招牌的紅色和黃色結合起來,作為壹個標誌進行搜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調動的腦區域更多,因此也就更加費時。

二是分心刺激。

使我們分心的刺激就被稱之為“分心刺激”。

當分心刺激與我們的目標物長得很像時,會迷惑我們的視線,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例如,有些商家就巧妙地利用了“分心刺激”作用,他們將自己產品包裝設計得與某些知名品牌非常相似,消費者在購買時,就很容易受到分心刺激的幹擾,壹旦沒有認真觀察,就很容易上當受騙。例如,奧利奧與粵利粵;康師傅與康帥傅。

當分心刺激比目標物品更加紮眼的話,會吸引我們的註意力,加大搜索的難度。

例如,我們本來只想買壹瓶粉底液,但商場裏,推銷員拿起壹個腮紅盤或壹個眼影盤向我們推銷時,炫目的顏色分散了我們的註意力。可能壹下子,我們就很容易忘記自己原本的目的只是壹瓶粉底液而已。

2.3 選擇性註意

註意力能幫我們攔下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從中篩選出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信息,這就是選擇性註意。

這裏有兩個現象可以說明選擇性註意的存在。

壹是雞尾酒會效應。

指的是人們的聽覺註意力放在某壹個特定的興奮點,從而忽略背景中其他聲音的能力。

當人們的註意力集中在某壹事物上時,意識會將環境裏其他無關緊要的信息進行屏蔽,這些信息由於沒有進入我們的意識記憶層面,因此對於我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這些信息被屏蔽在外,但是其實大腦還在活躍的接受、辨別著這些信息,壹旦出現壹些和自己有關的,感興趣的信息,它就會立刻進入我們的意識當中,影響我們的後續行為。

雞尾酒會效應說明了註意力幫助我們專註於我們感興趣的事物。

二是無意視盲。

指的是當人們將自己全部註意力集中在某個區域,或是某件事情上時,他們往往會對眼前發生的另外壹些變化視而不見。

例如,當棋手完全沈浸在棋局上時,他會對周圍的壹切事情毫不在意,專註在下棋這件事上,這可以說是壹件好事。但是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當棋手對於左翼采取進攻時,他往往就會忽略右翼的情況,將它撇在壹邊,最後導致右翼失守了都沒發現。

無意視盲,說明了註意力的反向限制作用。

2.4 分配性註意

指的是在同壹時間內,人們可以同時執行多種任務,將註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

分配性註意幫助我們減少註意力資源消耗、提高效率。

同時,分配性註意也有兩項限制。

壹是當人們同時執行多種復雜的任務時,至少有壹項任務的反應會變慢。

當智力活動與運動活動同時進行時,智力活動的效率通常會慢下來,因為它需要從記憶中提取信息或是進行更復雜的認知操作。

例如,電視上的娛樂節目,為了增加挑戰難度,會讓明星壹邊做壹些簡單的運動遊戲,比如投籃,運送乒乓球等等,然後在做動作的同時,他們需要回答壹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說基本的算術題。這個時候,妳會發現原本可以很快回答的算術題,因為人們需要註意動作的完成,所以反應的速度會變慢很多。

二是當任務調動的是同壹種系統,比如語言系統、視覺系統,在執行的過程中這些任務就很容易會產生互相幹擾。

例如,很多人有壹邊聽歌,壹邊閱讀的習慣,因為調動的是聽覺和視覺兩個系統。但是,如果換成壹邊聽歌,壹邊閱讀,同時需要記住歌曲的歌詞,就很難了。因為閱讀和記住歌詞,都需要調動語言認知系統,所以就很難同時完成了。

3、註意力的特點

註意力有兩個特點,分別是習慣化和自動化。

3.1 註意力的習慣化

當壹個刺激反復出現時,我們的潛意識會覺得它不再新奇,於是我們就會慢慢習慣它。

為什麽有些事情我們會容易對它產生習慣,而有些東西則不會呢?

壹是刺激的“內在可變性”,指的是刺激物的內在變化的程度。

當壹個刺激的內在可變化程度越大,我們就越難對它產生習慣化。

例如,空調的單調乏味的聲音,聽的時間長了,會逐漸習慣。

但是,電視的聲音內在可變化程度就相對大壹點,因為它不僅音量、節奏會變化,聲音的內容也會變化。所以,相對於電視,我們更會習慣於空調的聲音。

二是刺激的“主觀喚醒性”,指的是我們對刺激發生時,產生的內在的情緒或者情感上的生理反應的強烈程度。。

凡是能激起某種情緒的刺激物,都比較容易喚醒我們的生理反應。比如明亮的顏色,巨大的聲響,刺激的氣味等。

例如,看廣告會很容易讓我們乏味。

但是,反復看搞笑的視頻,或者煽情的連續劇橋段,怎麽看也看不膩。這就是因為刺激調動了我們強烈的情感反應。

總之,註意力習慣化的好處是,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裏外在的刺激,有壹個更平靜的心境,同時,註意力集中在需要集中的事情上,讓我們節省大腦的消耗。

與此同時,註意力習慣化也有其負面影響。

註意力習慣化會導致大腦自動停止對刺激保持關註。

在我們在需要集中註意力的時候,可能因為刺激的變化不大,或者無法喚起我們的情緒、情感反應,大腦自動進入了無意識,就好像電腦進入了待機模式壹樣。

此時,作者提到壹個克服的方法就是,“ 給自己增加壹些刺激 ”。

當妳持續做壹件事,感覺快要提不起精神時,妳通常會做些什麽呢?也許妳會站起來活動壹下筋骨,或是做壹些其他有趣的事情,也許妳會吃個薄荷糖,或是塗個風油精,讓自己提提神。

這些方法能增強刺激的變化程度,或是喚醒我們的生理反應,從而激發我們的註意力。

3.2 註意力的自動化

為了避免執行壹些任務耗盡註意資源,為了幫助我們在環境中應對自如,我們很多的認知過程都處於“自動駕駛”模式,基本上不需要意識覺察就能自動執行了。當多個任務同時進行時,我們甚至感覺不到誰先誰後。

作者研究後得出,註意力的自動化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形成。

壹是熟能生巧。

很多任務壹開始是需要我們集中註意力的,但是經過訓練後,隨著認知的各個步驟執行的效率越來越高,慢慢的,它會逐漸整合成壹個單獨的操作,從而減少我們的註意力資源。

例如,學習英文,剛開始英文翻譯成中文,再理解其意思。後面看英文能夠直接理解意思。

二是對於某個特定刺激,能形成特定的反應。

當我們看到某個特定的信號時,就能從記憶中提取出對應的答案。

例如,紅燈停,綠燈行。

總之,註意力自動化的好處是,在遇到熟悉的事情時,能在腦海中迅速提取出特定的動作程序,以應對特定的刺激。

與此同時,註意力自動化也有其負面影響。

註意力自動化會讓我們失去判斷能力,導致失誤。

例如,開車回家,本來打算先開車去超市,但是到了岔路口,直接拐向了家的方向。

作者提到壹個克服的方法就是,“ 從環境中設置適當的反饋 ”。

例如,在桌面貼個小紙條,提醒自己下午要寄個快遞。如果需要早起趕飛機,我們可以設定壹個鬧鐘把我們叫醒。提前將要攜帶的東西放在門口,這樣出門時就不會丟三落四了。汽車安全帶,沒有系的話,響個不停。

以上就是作者對註意力的概念、功能、特點三個方面解釋。對註意力了解的越多,覺察的越多,就越能發現我們的自動化模式,從而幫助我們在適當的場合,更好的運用註意力。

二、記憶

記憶是我們保留和提取過去的經驗,並在當下運用這些信息的過程。

作者提出, 記憶就是大腦對於過去的事情的主觀印象 。

記憶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我們個人因素的影響,它並不是像拍照或是錄音壹樣,是完完全全的復制,而是 帶有很強的主觀的色彩 。

這些主觀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哪些信息會被我們記住,哪些信息會被我們忘記 ,當我們想起這些記憶時,它是什麽樣子的。

例如,兩個人同時去電影院看同壹部電影,當他們之後回想起這部電影時,兩個人有可能記住的畫面和情景都是不壹樣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徑庭。

我們將會從記憶的形成、遺忘、壓抑三個方面了解記憶。

1、記憶的形成

根據記憶的運行機制和保存時間,可以把記憶分成三類,分別是感受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1 感受記憶

也叫瞬間記憶,顧名思義,就是信息存儲時間極為短暫,通常保持在0.25秒至2秒之間,然後很快就消失了,壹般情況下,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的。

這些信息對於我們來說不重要,所以我們會本能地“拋棄”它們。

1.2 短時記憶

如果信息保存足夠長時間,就能轉化為短時記憶,進入到我們的意識中。

短時記憶時間段,容易忘記,壹般保持在幾秒鐘到壹兩分鐘。

短時記憶容量有限,通常為5-9個單位。

1.3 長時記憶

通過復述,也就是語言重復剛剛識記的材料,能幫助我們延長短時記憶,並向長記憶轉移。

長時記憶保存時間不限,容量不限。

記憶其實就是壹個從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的發展過程。

記憶的形成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編碼,存儲,提取。

編碼階段,將信息有序的輸入,對信息進行有效地組織,類似“貼標簽”。

存儲階段,將經過編碼的信息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提取階段,取出或使用存儲在記憶中的信息。

之前提到記憶的主觀印象,體現在提取階段。每個人在提取記憶時,都會對這些記憶重新賦予壹定的情感和意義,所以提取並不是簡單的復制信息,而是壹種二次創作的過程。

2、記憶的遺忘

作者提到有三種解說,分別是記憶的消退,幹擾說,記憶的壓抑。

2.1 記憶的消退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 遺忘曲線理論 ,認為記憶遺忘的過程是“ 先快後慢 ”,即剛開始忘得快,後面會忘得慢。

2.2 幹擾說

記憶並沒有丟失,它還在我們腦海裏,記憶之所以會出現遺忘,是因為信息之間互相產生了幹擾。主要包括兩類幹擾:

壹是前攝幹擾。 舊記憶幹擾了新記憶,例如,電話號碼,之前的和之後的,對之前的記得清楚。

二是倒攝幹擾。 後面的信息會幹擾面前的信息,例如,考試先復習物理,再復習化學,對化學掌握更好。

2.3 記憶的壓抑

記憶被抑制,導致人們忘記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例如,因為記憶太過於痛苦,造成的心理創傷太大,以至於無法想起來。這類人通常是有童年陰影的的人,或是經歷過恐怖事件的人。

壹部分人可能會產生記憶紊亂,出現壹些虛假的記憶。這類人通常是目擊證人或受虐人。

總之, 記憶的壓抑,其目的是幫助人們將,不堪回首的往事,巨大的痛苦或是自己的厭惡的人,從記憶力抹去,從而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備受記憶的煎熬。

3、記憶的提升

對記憶的形成和遺忘有壹定了解之後,作者提出了五種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記憶。

3.1 及時復習

上文說到艾賓浩斯提出的 遺忘曲線理論 ,那麽,按照遺忘曲線的規律,及時復習,而不是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復習,會有很好的記憶效果。

3.2 分散練習

將學習的過程分為成不同階段,每個學習階段學習後,就休息壹段時間,緊接著再進入下壹個階段,並且隨著記憶逐漸加深,階段之間的間隔時間也可以逐漸拉長。

這樣的好處是,壹是讓我們精力更充沛,二是不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勞,三是幫助我們不斷重復記憶,從而降低遺忘的速度。

3.3 保持良好的作息

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海馬體在記憶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擁有壹個快速學習的系統,而這個系統要在睡眠的時候才能激活。

在學習的過程中安排壹些休息的時間,從而做到勞逸結合。

3.4 復述及組織的方法

復述,即幫助我們把短時記憶轉為長時記憶的過程。比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組織,即對信息進行分類,貼標簽。信息組織能幫助我們使信息更好地得到編碼,從而幫助我們記憶。

3.5 增加記憶的提取線索

當我們想記住壹件事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它和周圍的環境、個人的經歷聯系起來,從而喚起我們的強烈感受。

當我們想要記住壹個新的知識時,我們也可以尋求聯系,在記憶與它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或是看看我們生活中有什麽場景或經驗可以解釋這個新知識,從而將它作為我們的記憶提取線索。

以上就是作者對記憶的形成、遺忘、提升的解釋,結合之前提到的註意力,把二者結合起來,就會發現, 把有意識的註意力,集中到記憶提升的部分當中,就會對我們的記憶,有非常好的影響作用 。

三、思考

1、如何進行推理

推理就是根據已知的前提推出結論的過程。

推理通常有兩種形式:

1.1 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從壹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得出個別結論的過程。

演繹推理是根據普遍性的原理對特殊的情況作出判斷的過程,是基於邏輯進行推理。

演繹推理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

1.1.1 條件推理

用假設的命題作為依據最後得出壹個結論的過程。用數學公式解釋,就是如果先決條件P被滿足,那麽事件q就會產生。

例如,如果水溫達到100℃,水就會沸騰。

條件推理又分為兩種類型:

肯定先決條件 ,例如,所有的鳥都會飛,麻雀是鳥類,所以它會飛。

否定後面條件 ,例如,所有的鳥都會飛,小狗不會飛,所以它不是鳥。

1.1.2 三段論推理

根據兩個前提得出壹個結論的演繹論證。

在每壹個三段論裏,我們都會看到它包含壹個大前提、壹個小前提和壹個結論。

例如,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小前提:蘇格拉底是壹個人;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總之,演繹推理結論卻未必是真的,取決於我們的前提是否真實。

1.2 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把觀察到的事實、規律歸納總結為結論的過程。

歸納推理基於概率而不是邏輯,並且它是壹種從特殊到壹般的過程。

歸納推理是將壹組具有***同點的事實或是觀點進行歸類分組,最後,從中概括出他們的***同點。

例如,根據金、銀、銅、鐵這幾種金屬受熱後,體積會膨脹的特殊情況,我們由此可以歸納出所有金屬受熱後體積都會膨脹的壹般性結論,這壹過程就是運用了歸納推理。

與此同時,歸納推理從某種程度來說不嚴謹,因為只要我們觀察的事實有限,那麽最後我們推理出來的結論就會有所偏差。

歸納推理的意義在於,通過謹慎的推理,得出壹個相對高度可能的結論,從而幫助我們預測環境中的事件發展和概率,減少不確定性。

2、如何做出決策

2.1 啟發式策略

指的是人在解決問題,在真實環境和條件限制下,在最快速度內找到好的解決方案的能力。

啟發式策略是減輕我們決策認知負荷的心理捷徑,幫助我們盡快地達成目標,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和決策。

啟發式策略包括四種策略:

2.1.1 足夠滿意策略

逐壹考慮每個選項,壹旦找到壹個滿足自己內心標準的選項,我們就會快速做出選擇,從而找到壹個讓我們滿意,可以接受的方案。

例如,找對象結婚時,可能我們永遠找不到最完美的另壹半,所以,當下最好的就是最合適的。

2.1.2 按特征淘汰

面對的選擇,遠遠多於在有限時間內可以理性考慮的數目時,每次只考慮壹個重要的特征,從而剔除其他不符合的選項。

例如,購物篩選時,種類太多,優先按照壹個最重要的指標篩選掉其它產品。

2.1.3 典型性啟發式策略

當遇到偶然、概率性事件的判斷時,傾向於用整體趨勢,來判斷個例的情況,從而做出預測。

例如,出門前沒有看天氣預報,會根據季節情況預測是否下雨。

其負面影響是,容易導致我們做出偏頗的判斷,因為我們往往忽略了壹個事實,那就是概率之間是獨自成立的。

2.1.4 可及性啟發式

根據想起的某個相關事例的容易程度來做出判斷。

例如,坐飛機比汽車明顯要安全,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識中,還是會覺得坐飛機不如坐汽車危險。

其負面影響是,可及性啟發式雖然能讓我們快速借助直覺思維,進行決策,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經驗和視野不同,因而很容易導致個體在決策時出現偏差。

2.2 思維謬論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通常會犯壹些思維謬誤。

2.2.1 賭徒謬論

人們經常會錯誤的認為,壹個事情發生的機會概率,會受之前發生事情的概率影響。

例如,玩色子,連續出了5局大,會認為下壹句可能也是大。

2.2.2 熱手效應

認為某壹種事情的過程將繼續下去的信念。

例如,之前對手壹直這樣行動,所以相信對手壹直會繼續這樣做。

2.2.3 沈沒成本謬論

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已經投入的成本和代價。

例如,修理東西花費了很多錢了,正是因為已經花了那麽多修理費,所以不願意買個新的。

2.3 決策

人們做決策時,通常是按照以下兩種情況進行

2.3.1 采納最優法

在決策中,確定壹個最重要的標準來幫助自己做決定。

例如,買車時,壹旦認定價格排第壹,則其它因素都將靠後。

2.3.2 機會成本

為了得到某個東西,而所要付出的表面代價和潛在代價。

例如,放棄工作去上研,這樣的話,除了不能工作產生的收益損失,還要加上上研的各項花費,加起來就是總成本。

3、如何解決問題

如何解決問題,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問題,即問題的界定和分析。

在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問題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我們常說的“ 作繭自縛 ”或是“ 慣性思維 ”。

這將帶來以下負面影響:

壹是影響我們解決常規問題。

慣性思維讓我們無法跳出思維的固有框架,習慣性地關註問題的某個層面,或是只用某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更有甚者,無法看到眼前壹些更為簡單的解決方法。

例如,面對寬廣的河面,與其花費巨額成本造船或修橋通路,不如等到冬天結冰再過。

二是無法發現事物的其他新用途,束縛了自己的思維。

例如,蠟燭中間的蠟芯可以做繩子。籃球放氣後可以當成碗使用。

三是對其他人產生刻板印象。

這會導致我們在和他們相處時,很容易帶著“偏見”看待別人,並以此來證實我們腦裏的想法。

例如,東北人喝酒很厲害。女強人很多都嫁不出去。

基於以上情況,作者提出了壹個方法,“ 正遷移 ”。

正遷移,是指舉壹反三,融會貫通,將原來用來解決某種問題的知識和策略轉移,運用到另壹種不同問題的情境中。

或者說是先前的問題求解,使得後來的新問題求解變得容易。

例如,學過騎單車的人,在學騎摩托車時就會更加容易。

作者講到壹個例子,這裏也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

說起軍師和醫學,很多人會覺得這兩件事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妳深入研究,妳其實會發現可以將它們當作本質相同的問題去看待。

試想壹下,如果將軍希望占領壹個要塞,但是這個時候,要塞的周圍的路都埋了地雷,如果軍隊大批人馬沖過去,就很容易引爆地雷,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帶領壹批小隊人馬從不同方向進行小規模攻擊,從而擊潰對方。

那如果此時妳是壹名醫生,妳需要用X射線去殺死壹個腫瘤,但是腫瘤周圍還有很多健康的組織,如果才能做到既摧毀腫瘤,同時又不破壞這些健康組織呢?

相信聰明的妳,通過提示,已經想到了解決方法。

我們可以將軍事這個小規模攻擊的方法運用到醫學上,用很弱的X射線從不同角度照射腫瘤,這樣既不會破壞正常組織同時又能將這些射線聚集在壹個點,也就是腫瘤所在之處,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們思維推理、決策,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越多,將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發揮思維潛力。

總結壹下,當我們把有意識的註意力,集中到記憶,以及思維的運作方式時,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控制,甚至是挖掘註意力、記憶、思維的潛在力量,從而幫助我們應對不同的場合,帶來更好的結果。

以下是筆者整理《認知心理學》的思維導圖。

查看高清思維導圖,可以進入公眾號“ CoachMind ”聊天頁面, 回復“108” ,領取《認知心理學》高清思維導圖。

  • 上一篇:關於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範文5篇
  • 下一篇:布法羅編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