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教案編寫的基本步驟和內容是什麽?

教案編寫的基本步驟和內容是什麽?

壹、編寫教案的意義

1.教案是實現向課堂教學過渡的必需環節

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理解教材,第二步是研究學生對象。按照教學活動這壹事物的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的發展,事物必然會運動到編寫教案這壹環節。從教師的教授活動看,編寫教案的目的是實施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思想,它要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形成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看,它是通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措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從而很好地領會知識。

2.教案是教師上好課的根本保證

不管壹位教師教學經驗多麽豐富,上課前壹定要寫好教案。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案是教師在鉆研課程目標、教材、教學參考書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經過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出來的成果。教案設計的質量如何,往往是壹節課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年輕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可能將設計的教案熟記於心,教案放在講臺之上,偶爾翻閱壹下,可以提示教師循序教學,防止上課時手忙腳亂。

3.教案是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編寫教案的基本要求

在壹些新課程改革實驗縣(區)發現,壹些教師依然采用老辦法講解新教材,課堂幾乎與學生的真實成長關系不大,教學改革被簡單地看成是教學方法與教學基本功的轉向,這與傳統教案的影響有關。

傳統教案,註重知識層面,熱衷於知識數量和知識體系,甚至就是大綱的壓縮或翻版。課堂實施只見知識不見學生,只管“講”了多少,不管“學”得好壞,教案成為課堂的“劇本”,老師機械地按照“劇本”化的“程序”轟炸學生,演繹出灌輸知識的課堂“陷阱”。

這種傳統的教案設計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的知識為本位的,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側重的是教學過程的程序化、細節化。盡管備課中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只是作為處於壹個年級階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只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怎麽講上,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思考學生的。

要改變這種情況,設計教案時,必須從人文意識、實踐意識和課程意識出發,從學生成長的層面來思索,著眼於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立足於學生興趣的開發,關註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進行有生命意識的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案要鄉土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三級課程管理使國家、地方和學校同時成為課程的開發、實施和管理主體。而且,新的課程管理體系為地方、學校甚至教師留出了較大的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空間。但課程的建設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應立足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教案的鄉土化就是要釋放老師的能量,激活學校細胞,用足、用好本地的鄉土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特色教學。這就使得教師要善於捕捉屬於本校、本班學生的“興趣”、“氛圍”、“人際關系”、“生活經歷”、“社會事件”等鄉土信息,並結合鄉土信息創造性地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學生的“學”,使鄉土化教案發揮更大作用。

教案的鄉土化使教案具有地方特色,由於篩選的資源大多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倍感親切,容易信服,使用起來,也有利於促使教育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2.教案要整合化。課程論專家張華博士提出,課程是由老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大因素構成。那麽,整合就是對真實的教學情境的整理與重組,即進行物性與活性的,靜態與動態的,顯性與隱性等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通過整合,讓教材知識動態化,課堂情境人格化,把教案整合成為壹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壹種互動的文本,從而促使課堂活動的結構優化。

3.教案要學案化。教案“學案化”的基本表現就是容納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營造主體的學習地位,根據“學”的具體性實施“教”的方案,促進學生通過探究去實現獨立,通過合作學習彌補個人的有限,通過學法的習訓想學、會學。

教案“學案化”植根於對學生獨立生命的尊重,對學生具有的多重智慧優勢的充分信任。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註意以下幾點:(1)要重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相關的體驗,從內心感受中體會道理,而不是只記憶壹些死的知識點;(2)要重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空去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引導學生反復嘗試,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3)重合作,課堂上的合作體現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補上;(4)重方法和運用,書上的許多理論知識,它們只是學習的載體,教學的目的應落實在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上。

4.教案要彈性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壹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於預先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設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化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正如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所以,課堂不能再是教案的演繹舞臺,而是根據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壹的彈性調控過程。

現代教學設計的“預設”教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位,從學生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註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使其成為具有指導性的“動態方案”——彈性化的教學“預設”方案。只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有可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再做出詳細的、適時的動態調整或調適,從而可以彌補在粗線條的“靜態教案”中,原先設定的學習難點可能不全成為學習難點或還有新的學習難點,原先設定的教學程序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程序等缺陷。所以,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進行調整,使“預設”與“生成”相統壹,即在“預設”基礎上“生成”,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的層次、水平。

  • 上一篇:linux網絡協議棧linux網絡協議
  • 下一篇:c++和程序員的是慢慢淘汰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