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肖邦為什麽創造了夜曲

肖邦為什麽創造了夜曲

嗯···不知道妳想問肖邦的哪壹首夜曲~

作品Op.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創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龍和朋友聚會時,經常喜歡演奏其中的第二號《降E大調夜曲》,而這首夜曲也成為現今最通俗、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壹。肖邦初到巴黎時,是使用壹臺伊拉德鋼琴(an Erard piano),這種鋼琴的鍵盤較笨重,要彈奏彈性速度的樂曲常無法得心應手,於是肖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贈送肖邦壹臺觸鍵靈活的鋼琴。這臺鋼琴伴隨肖邦直至1849年辭世。肖邦為了感念他們壹家的友誼,將他的第壹號《降b小調夜曲》題獻給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題獻給肖邦的另壹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樂家。當肖邦初到巴黎時,曾拜師卡克布蘭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學習鋼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鋼琴技巧早已超過卡克布蘭納,所以經常鼓勵他,有時候也捉弄“老卡”壹番,以殺殺他的銳氣。所以肖邦雖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濃厚的藝術氣氛和人情味,卻是暫時撫慰他鄉愁的唯壹憑藉。

作品Op.27之壹的《升c小調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認為:“那是在描寫平靜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謀殺景象之後,海水淹沒了屍體,但依舊壹平如靜地反映著月光。”或許,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題旋律的不和諧音中,發現了充滿懸疑的描寫性格,才產生了如此的聯想。芬克(Henry T.Finck)則對此曲推崇備至,他說:“在這四頁樂譜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緒變化,以及天才般的戲劇精神,比許多400頁樂譜的歌劇更豐富而強烈。英國壹位管風琴家威爾拜(Charles Willeby)則說:“如果以簡單性(Simplicity)作為判斷藝術的因素,我們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藝術作品了。”根據美學中“飽沃原則”,也就是創作應以最簡單的素材,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那麽這首《升c小調夜曲》無疑是曠世精品。另壹首第八號《降D大調夜曲》,雖是同壹時期作品,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從頭到尾只有壹個主題,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題旋律,卻構成壹個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聲,主題重復出現三次,由弱到極弱,然後再到強,構成壹種引人入勝的情緒起伏。

作品編號Op.32的兩首夜曲,似乎又從強烈的描寫和戲劇性格,返回到費爾德風格。其中《B大調夜曲》,無法預期的幾句長度、開放結尾和缺乏反復的自由形式,和那相當戲劇化的結尾,卻給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號《降A大調夜曲》,優美的旋律加上圓舞曲般的節奏,後來被芭蕾舞劇《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編為管弦樂曲。

作品編號Op.37的兩首夜曲,便是在這風景宜人的馬約加島上完成。當然許多人都想知道,馬約加島上的溫暖海風是否會吹散肖邦內心郁結的憂傷。首先《g小調夜曲》速度緩慢,給人舉步維艱的沈重感,但肖邦學生顧特曼(Adolph Gutmann)認為,肖邦在這首樂曲中,忘記加上漸快速度記號。不過另壹首《G大調夜曲》卻美得使人不敢正視。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認為,從29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是肖邦所寫過的最美的旋律。

由於生活的不便,肖邦壹行於1839年02月13日離開馬約加島,返抵法國。又因喬治桑的家諾安(Nohant)氣候較適合肖邦,所以往後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諾安,作品Op.48、Op.55、Op.66這六首夜曲都是在諾安的單純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上一篇:孩子不畫畫是什麽梗
  • 下一篇:精選班級活動方案5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