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文化遺產的資料,請幫幫忙

關於文化遺產的資料,請幫幫忙

贛州市慶祝全國首個“文化遺產日”

贛南采茶戲和興國山歌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月10日,贛縣采茶劇團的演員在該縣人民廣場表演贛南采茶戲,慶祝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 謝榮培 肖榮禎 攝

6月10日,我市在贛州城區南門文化廣場舉行文藝演出,慶祝全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及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刁德連、副市長唐玉英參加相關活動。

據悉,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518項,贛南采茶戲和興國山歌名列其中。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劇種之壹,形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在贛南民間燈彩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贛南采茶戲具有濃郁的贛南鄉土氣息和客家特色,唱腔優美動聽,其中“斑鳩調”和由“送郎調”改編而成的《十送紅軍》廣為傳唱,聞名全國。興國山歌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革命鬥爭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壹首山歌三個師”被傳為佳話,壹首《蘇區幹部好作風》唱響了整個蘇區,至今仍在傳唱。(編輯:鐘烈亮)

贛南采茶戲和興國山歌

贛南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壹帶,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它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區主要是贛南、粵北、閩西,也曾傳播到廣西桂南壹帶。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壹種。

贛南采茶戲原有傳統劇目七十多個,如《九龍山摘茶》、《反情》、《上廣東》、《賣雜貨》、《王三賣肉》等等,現大部分已失傳。解放後整理改編的有《補皮鞋》、《老少配》、《漆匠嫁女》、《巧耍香龍》、《失繡鞋》等。《茶童戲主》(即《九龍山摘茶》)、《怎麽談不攏》已攝為戲曲片;《俏妹子》、《采茶歌》參加全國民間歌舞會演曾得獎。

贛南采茶戲音樂是屬於小調聯接體。根據不同曲牌的風格、弦路、調式以及使用情況,分為四類:即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稱為撊?灰壞鲾。

贛南采茶戲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因而它具有濃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及鮮明的贛南地方風格。它以“三小”(小生、小旦、小醜)為主演的傳統劇目較多。

贛南采茶戲後來吸收了壹些袍帶戲,雖增加了老生、老旦行當,但表演上不如“在小戲”具有鮮明特點。著名演員有徐榮秀、丁少年、李寶春、黃玉英等。

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是漢族民歌。

地處贛南老區的興國縣,因其出了五十四位***和國將軍而飲譽全國,人稱“將軍縣”,更因其著名的“興國山歌”而名聞遐邇,素有“山歌之鄉”的稱譽。

相傳,興國山歌“唐時起,宋時興”,迄今已有壹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客家先民在瀲江兩岸,歷經滄桑,生生息息,無論河網曠野,高山密林,“哎呀嘞”的歌聲此唱彼和,不絕於耳。瀲江河畔,人人是歌手,處處聞歌聲。至於壹些職業歌手,更是出口成章,遠至天文地理,三皇五帝,近到油鹽柴米,男婚女嫁,無所不唱,有的甚至能演唱整本的三國、水滸。

興國山歌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其壹是山野田間相互唱和的山歌,稱之為遙唱體山歌。其基本格式為七言四句體。然而,有的歌手,喜歡在末尾添加壹句聲韻相同的句子,對前壹句起深化補充的作用,湊成五句,俗稱“三跌板”,這是七言四句體的變異;另壹類帶有演唱性質的山歌,大多在跳覡,廟會、農家婚喪喜慶場合演唱,壹般稱之為室內山歌。室內山歌主要是敘事山歌,它由歌頭、歌腹、歌尾三部分組成,具有典型的鳳頭、豬肚、豹尾的傳統特色。歌頭,通常壹句或兩句比興句,用於起興,定韻;歌尾,簡短有力的壹句話,畫龍點睛,揭示主題;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則是歌腹。歌腹內容可無限制的擴張,少則三五句,多則壹兩百句,視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節發展需要而定。然而,不管是遙唱體山歌還是室內山歌,都有壹個***同的顯著特點:即興演唱。即情即景,臨時編撰,出口成章。因此,興國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歌手即興編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語連珠,收到高潮叠起的效果。在演唱形式上,興國山歌有壹個不同於其它山歌的顯著特點,每首歌開頭壹句“哎呀嘞”,具有強烈的音樂旋律感,隨著激動的感情迸發出來,其歌聲有如大水拋浪,奔騰激蕩,大有壹瀉千裏之勢。中間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轉;而唱到結尾句之前,有壹個呼應語“心肝哥(妹)”,現多稱“同誌哥(妹)”,與開頭的“哎呀嘞”相呼應,形成興國山歌完整,獨特的演唱風格。敘事山歌中,由於篇幅較長,往往采用二人對唱或三人聯唱(俗稱三打鐵)的形式進行演唱。歌手用小鑼壹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後,擊小鑼片刻,壹來便於歌手喘息歇氣;二來為歌手醞釀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時間;三來起壹種“過門”轉調的作用。

興國山歌繼承了傳統的賦、比、興創作手法,並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因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現形式上,有對花、猜花、鎖歌、盤歌、贊歌、撿腳跟、丟關音、繡褡褳、藤纏樹、樹纏藤,等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因而,千百年來,歷久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興國山歌雖然久負盛名,然而,真正使興國山歌賦予新的生命,並使它登上時代大舞臺的,卻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在那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裏,哪裏有戰鬥,哪裏就有嘹亮的山歌,興國山歌伴隨著紅軍壹次次戰鬥勝利,唱遍了贛南閩西根據地。革命戰爭的熊熊烈火,鍛鑄著壹批批英雄模範,也錘煉出壹批批紅色歌手。長崗鄉鄉蘇主席謝昌寶、縣蘇維埃委員曾子貞,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的山歌,唱到了中華全蘇代表大會,毛澤東、陳毅等同誌曾親口稱譽他們是“山歌大王”,堪稱是興國山歌的旗幟和楷模。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胡耀邦同誌親自創作山歌,更使興國山歌添輝生彩。

三十年代初,江西蘇區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五次反“圍剿”的鬥爭。興國縣的婦女在歡送親人上前線時,送上自己新編的草鞋和新編的山歌。“哎呀來!炮火聲來戰號聲,打個山歌妳們聽,快跟敵人決死戰,紅軍哥!打到撫州南昌城。”熱烈奔放的歌聲激蕩著戰士們的心,他們用山歌回答:“哎呀來!山歌來自興國城,句句唱來感動人,前方戰士好興奮,同誌們!更加有勁殺敵人。”山歌壹首接著壹首,人民和軍隊互相鼓動、激勵。歌聲化為鬥爭的力量,鼓舞人們奮勇殺敵。興國縣是當時中央蘇區的模範縣,興國的山歌也為革命音樂的歷史記下不朽的壹筆。興國山歌的音樂流暢、自由,富有地方特色。它最有特征的是在歌首有壹個前喊式的歌腔“哎呀來”,旋律在最高音上延長,壹開始就給人壹種熱烈、奔放的感覺。興國山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舊時除唱男女愛情和勞動生活外,還常唱歷史故事、傳說新聞等內容,有時即興編唱,有時長篇敘事,形式多樣。解放後,許多以井岡山、贛南根據地革命歷史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中常以它為素材進行創他,如《紅軍根據地大合唱》、《井岡山大合唱》等。

  • 上一篇:如何練好鋼筆字
  • 下一篇:蔬菜水果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